Home » 吃吃 » 【基隆吃起來】80年代的咖啡簡餐店 橘之堡

【基隆吃起來】80年代的咖啡簡餐店 橘之堡

posted in: 吃吃 0

基隆台式簡餐|基隆特色餐廳|基隆美食|基隆咖啡簡餐|基隆簡餐餐廳

基隆接受西化甚早,咖啡簡餐店就是經濟起飛時期的代表性餐廳型態。在這裡,點上一份套餐,就可以享用主廚手路菜,將經典的台菜料理以個人套餐形式呈現,還會附上特色小菜、季節湯品,餐後還有精心準備的甜點跟飲料,著實是「懂享受」的一餐,也能理解為什麼咖啡簡餐風潮自1980 年代興起後,至今仍舊擁有許多死忠顧客。

咖啡簡餐店 橘之堡
橘之堡在基隆營業逾30載,累積不少死忠顧客。
2 2 scaled
基隆許多咖啡簡餐店,店內的風格各異,但皆體現出店主的品味。

1980年代就重視「用餐體驗」
「咖啡簡餐」成經濟起飛代表

在咖啡簡餐浪潮興起後,基隆出現許多各有特色的店家,每一家店的風格、音樂、裝潢,都體現出店主的品味,而一吃就是數十載的老顧客,不僅僅是味蕾獲得滿足,也因為店家風格「合自己胃口」,「咖啡簡餐店其實很吃裝潢,氛圍好的話客人到店裡用餐的意願才會高。當一個餐廳老闆,除了要菜色好、服務好,提供的環境也要符合客人喜好,來這裡吃飯不是只有吃飽而已,還會著重在感官上對於空間跟氛圍的享受,所以我媽媽很堅持每兩到三年就要更換一次裝潢。」在基隆市區營業近三十年的咖啡簡餐店「橘之堡」第二代李洋晨說道。

4 2 scaled
橘之堡第二代經營者李洋晨。

現代人講求「用餐體驗」,原來早在80 年代,咖啡簡餐店就已經給了解答。

3 2 scaled
舒適的氛圍也提升顧客的用餐體驗。

198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基隆港也迎來貨運量快速增長的時期、帶動服務貿易業,海運、陸運皆蓬勃發展,基隆港周邊有為數眾多的報關行,簡餐咖啡不只成為小家庭想要享受Family time 的新穎選擇,也是報關行人員喜歡邊用餐邊換單的所在,而許多商務客亦會造訪簡餐咖啡店聚餐、談事情。「我們客群年齡層很廣,有人從少女吃到變成三個孩子的媽,現在的話平日客群多半是退休人士或是基隆在地做生意的人。」談到橘之堡客群跟經營理念,李洋晨也表示:「我們用料好,所以成本高、利潤低,但是我賺少少沒關係,至少客人會一直來,我今天有一桌客人這週已經來第五天,他來我們這吃了二十幾年。」

第一代經營者與主廚研發菜色
打造二十年的經典滋味

橘之堡一開始是由李洋晨的媽媽陳淑美經營,憑著早年在基隆知名餐廳工作多年的經驗,橘之堡的菜色主要媽媽發想,再與主廚王劭州溝通,進而研發出多道招牌料理,或針對經典菜色進行改良、以符合消費者口味的變化。

5 2 scaled
橘之堡由李洋晨的媽媽-第一代經營者陳淑美開設,菜單上的菜色幾乎都是媽媽的想法。

如「砂鍋魚頭」就是因為陳淑美對餐點的敏銳度,而將鰱魚頭改為油脂更豐富的鱈魚頭,截然不同的香氣,讓味道濃郁的沙茶鍋底增添口感層次,砂鍋魚頭上桌後還有爐子持續加熱,包心白菜則會隨著湯底越滾越甜,吃到最後也不會覺得死鹹,是許多老饕的必點菜色;咖啡簡餐店菜單上的經典菜色「鐵板牛柳」,在橘之堡也有主廚別出心裁的創意,使用菲力牛排切條,燴上經典黑胡椒醬以及多樣化的蔬菜配料,端上桌時鐵板還在滋滋作響,菲力牛排的口感軟嫩,辛香的黑胡椒搭配洋蔥、甜椒自然清甜,反而成為模範綠葉;「花枝招展」則將基隆的海口城市風格和移民飲食薈萃的文化發揮得恰到好處,厚肉花枝炸得酥香,淋上特調柴魚魚露醬汁,帶點日式風味,讓炸花枝嚐起來更加清爽,是令人格外難忘的一道料理。

複製不來的基隆特色
保留原味但不曾停下腳步

雖然套餐內的白飯、小菜、湯品都是附屬的菜色,但是一點也不馬虎,由於台菜偏重口味的特性,小菜口味就必須清爽,而湯品也會依照時令調整,使用當季食材、天天變化,例如夏天適合喝蛤蜊冬瓜湯、冬天就換成蓮藕排骨湯,而主菜則是「保留原味」。「我發現基隆人喜歡吃自己習慣的口味,這有可能是因為基隆人通勤比例高,下班回來心很累,吃到熟悉的味道會有被撫慰的感覺。」也因此橘之堡除了口味隨季節和飲食觀念微調之外,
主要菜色則不做更動,對於李洋晨來說,最希望的就是可以把橘之堡的好味道傳承下去,雖說不能與米其林、連鎖餐廳相比,但對在地人口味的了解甚深,這樣的人情味,也讓連鎖餐飲很難如法炮製出具有「基隆特色」的簡餐店。

10 2 scaled
李洋晨在媽媽陳淑美的薰陶之下,對餐廳的經營頗有一套,也期望自己能讓橘之堡邁向下一個30年。

自謙只是店小二、遊走在外場內場之間,其實李洋晨對這間餐廳,有很多想法。從小就在店裡幫忙,年紀越長會做的事就越多,從倒咖啡渣、洗杯子洗碗,到學習帶位、招呼客人,店內各項事務對他來說,就是日常生活,笑稱自己從沒有思考過所謂「接不接班」,但一坐在櫃檯就開始接電話、打理每日營運事項、與同事溝通突發狀況,李洋晨已然成為橘之堡的重要角色。就算是經典,也要與時俱進,這幾年李洋晨對橘之堡做了許多改變,包含食品衛生安全的提升、薪資福利的調整、還有網路世代的經營策略,讓時代記憶可以跟著飲食延續。

 

*本文刊登於《料理.台灣》NO.67 地方滋味踏查—基隆 移民在地化美食

【基隆吃起來】基隆 海納多元飲食的港都
【基隆吃起來】基隆的獨家之味 廣東汕頭牛肉店
【基隆吃起來】田寮河畔散飲攤 南北小吃
【基隆吃起來】一口吃進 百年移民美食

 

基隆港美食巡禮加映

【基隆吃起來】咖啡記憶:從港邊到巷弄,尋訪基隆簡餐咖啡廳
【基隆吃起來】8家基隆市區咖啡廳-老屋咖啡店、舊商圈進駐、自家烘豆 
【基隆吃起來】基隆港咖啡廳—在不同年代回溯基隆特色咖啡香 
【基隆吃起來】基隆 特色咖啡廳:獨特咖啡街景-騎樓咖啡、市場咖啡
Follow Neil:
喜歡基隆,喜歡海。覺得基隆的雨,是一種鄉愁。相信所有曾被時代淘汰的事物,都會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