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飲食文化|基隆美食|多元飲食的港都|基隆未來式
假日到基隆海洋廣場可見遊客熙熙攘攘,連接海景是基隆市區最獨特的港城風情。基隆港範圍可從西岸碼頭到市區海洋廣場再到東岸碼頭,從上俯瞰是個漏斗狀的港口結構,像是以海洋為媒介吸引了不同文化,從荷西時期、日本時代再到戰後移民,一個個透過港口送入基隆市內,將不同時期包含進這漏斗內,也豐富了港口周邊的飲食樣貌。
移民飲食聚散地
自1898年基隆展開一連串共四期的築港工程,同時快速的現代化完善鐵路交通和港口運輸。基隆,不僅是連結殖民母國的橋樑、成為北台灣串接國際潮流的重要港灣,也是不同政權下、伴隨不同移民人來人往的轉運站或終點站。
二戰後受到盟軍轟炸,經歷戰爭低潮再重新復甦,1960 年代又隨著貨櫃化時代來臨,締造基隆商港的輝煌高峰。隨著歷史不斷向前推進,基隆港周圍的景致不斷貌似拋下了多元移民記憶的基隆舊時光,但基隆港周圍因交通便捷與商業發展,在港口周圍留下不少代表性的移民美食。
基隆港西岸中山區的仙洞地區(西十六碼頭附近)延伸到復旦路周邊,是碼頭工人主要的生活與工作區域,附近還有海軍第三造船廠(簡稱海三廠,後改為海軍基隆後勤支援指揮部)會出來覓食的軍人;基隆臨港線也曾在此區域穿梭運輸物資,直至2013 年臨港線則完全廢除。
基隆港大船來來去去的興盛期,對於日以繼夜工作的碼頭工人而言,下班或等待船班期間,可以吃粗飽的重口味美食才是首選,如潮汕的沙茶咖哩、牛肉麵、米粉湯、鮮魚湯等。潮汕人改東南亞的沙嗲(Satay)為沙茶,沙茶炒牛肉成為潮汕菜餚而進入台灣,但也經歷一番在地化。
因牛肉不符合當時「本省人」的飲食習慣,在當時牛肉還比豬肉便宜,戰後隨著食牛風氣慢慢普及,沙茶炒牛肉不但落地生根打響知名度,還增添一道咖哩味,這是其他縣市潮汕美食所沒有的意外組合。
散飲攤成為道地文化
如果下班需要鬆一下、交流感情,喝杯小酒的熱炒散飲攤是基隆人才知道的行程。「散飲(台語:散啉sàn lim)」可以是簡單的小酌搭配各式熱炒小吃,最重要的還是坐下來一起聊天的過程。基隆挾北方漁場優勢,新鮮的漁獲料理不少,從火車站周邊,再到田寮河,都有不少散飲攤的身影。
高密度的咖啡店,也是基隆接受新飲食文化的精隨。咖啡文化自日本時代開始刺激大家的味蕾,而多雨的港口城市,出現了騎樓露天咖啡,既可避雨也可聽雨,還可作為報關行業務休息與資訊交換的場所;有些咖啡店依循當年最流行的虹吸式咖啡製法,有別於現代精品咖啡,帶有一種復古的味道。近年來文青一點的咖啡店或進駐老屋,成為新的icon。如果想要完整的套餐聚會,簡餐咖啡廳可說是1980 年代後較高檔的享受,主要聚集在孝二路上。台式簡餐咖啡囊括一份主菜,如鐵板牛柳、滑蛋蝦仁等,再搭配主食、湯品,餐後以一杯咖啡與甜點搭配,既復古又有點西式,見證了80 年代基隆乃至台灣經濟起飛後,較有餘裕的生活樣態,此處也是報關行業務處理單子的場所之一。
基隆還有鼎邊趖、紅糟系列與乾麵等小吃,也是屹立不搖的移民飲食,經過時間的淘選與人們口味的改變,移民美食也逐漸過渡成為在地的日常飲食。
*本文刊登於《料理.台灣》NO.67 地方滋味踏查—基隆 移民在地化美食
【基隆吃起來】基隆的獨家之味 廣東汕頭牛肉店
【基隆吃起來】80年代的咖啡簡餐店 橘之堡
【基隆吃起來】田寮河畔散飲攤 南北小吃
【基隆吃起來】一口吃進 百年移民美食
基隆美食巡禮加映 【基隆吃起來】33道必吃基隆美食推薦—下集(2022更新版) 【基隆吃起來】老饕推薦基隆排隊美食!菜鳥必收21道基隆美食懶人包 【基隆吃起來】基隆廟口怎麼逛?基隆人美食名單大公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