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隆市場|基隆江風館
坐落在現今惠隆市場一樓、正對仁二路的麵食店家「江風館」,店面並不大,卻是老一輩基隆人共同的回憶。
「今天有包子嗎?」下午兩點左右,即便是休息日,仍有不少民眾停下腳步朝內吆喝詢問。物換星移,昔日惠隆市場的榮景不再,江風館成了見證惠隆市場從起家、開張、改建、輝煌、到沒落的興衰史。
從溫州寮到仁二路,離船後的落地生根
江風館的第一代老闆林益迪老先生,祖籍浙江溫州,在家中排行老三。二代傳人林培毅老闆轉述,當年爸爸才 18 歲,比槍桿子還矮,頂替新婚的二伯從軍,輾轉隨國民政府來台。船舶停靠基隆港,甫下船時,林益迪連自己身處何處都不知道,想不到一落地就是 70 年。即便爾後台美斷交,許多人爭相拋售房地產出走,林家也從未動搖:「就留在基隆,有什麼好跑的?」
早期糧食與居住資源不足,外省兵來到基隆,什麼事都要做。從半日礦工到三輪車夫,林益迪胼手胝足,在基隆港邊一步步生根。彼時,隨行的上海師傅召集住在溫州寮一帶的年輕外省兵,傳授廚藝功夫,教導如何製作小籠包、包子等麵食,培養一技之長。如今傳到第三代江風館的技藝,正是自那習得。
年歲稍長,已屆 35 歲的林益迪娶了 20 歲的妻子,搬遷到劉銘傳路,於現今惠隆市場外三角街處(仁二路與劉銘傳路交叉路口)樑柱邊擺攤,販售包子、小籠包、豆沙包、饅頭 4 種品項。其他一起學習技藝的外省兵,也在基隆各地開枝散葉,自行創業。已經歇業的「知味村」(現秀泰影城隔壁),與江風館師出同門。但由於沒有後代交棒,一家家眷村味與創業者共同退休,只有江風館繼續傳承之路。
市場建築一波三折,曾換過四家包商
江風館第二代傳人林培毅,民國 49 年在劉銘傳路的家中出生,小小年紀見證惠隆市場處初代屋樓起建,民國 53 年搬進現在的惠隆市場。「剛開始,這裡所有的房子全是海片屋,沒有水泥,只有瓦片。」彼時仁一路甚至沒有店家,而是海埔新生地,只有靠仁二路的地方才有居民。
一直到惠隆市場改建,包括林益迪一家等原先就落腳仁二路的民眾,優先取得購買惠隆市場預售屋的權利。瓦片材料老舊,逐漸被時代所淘汰,為了配合政府修繕的相關規定,這棟建築才終於擁有了水泥屋樓的外貌。而江風館也在當時先買下部分攤位,往後再慢慢收購完整店面。
惠隆市場攤商面積窄小,現在看到的「一個攤商單位」,過去以「田」字切成 4 等分,密度甚高。林培毅攤開民國 52 年市政府公圖指出,爾後左鄰右舍彼此收購,也是以 ¼ 為單位,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可以看到,有些店鋪的格局呈現 L 形的緣故。
林培毅回憶,當年惠隆市場的建造可謂一波三折,拿到房子時只有毛胚屋,但建商後續認為利益評估錯誤,想要抽手,建築面臨數度停建。前前後後,惠隆市場總共換過 4 家包商,與政府協商的工作持續著,但居住此地的攤商,卻因此面臨「屋樓結構完成,細節卻沒收尾」的窘境。
榮景不再,惠隆市場盼活化新生機
民國 60 多年間,是惠隆市場鼎盛的年代。林培毅說,市場周邊有銀行和郵局、學校(銘傳國中)、省有醫院(現基隆醫院)等民生建設,造就了惠隆市場的繁榮。老一輩民眾的日常採買、節慶準備都在這裡完成,人潮萬頭攢動,「站在市場頭,都看不到市場尾!」
因應人潮,江風館除了基本的包子饅頭,甚至提供宵夜,讓跑船船員、樓上歌廳舞廳的夜生活有食物可吃。「那時候一天會賣超過 14 小時,從早上 10 點賣到凌晨 2 點,包括一般快炒菜色、炒麵、炒飯、排骨麵、大滷麵,竟都曾名列江風館的菜單。
市場內的攤商,為了討生活,小孩都跟著父母睡在市場裡。「上面做生意,小孩在下面睡覺」這樣的情景所在多有,甚至直到現在,仍有一兩位老攤商還維持這個「夜宿市場」的舊習慣。
如今在市場間走動,已很難想像林培毅口中的往年盛況,破舊的建築,零星的攤販,令林培毅不勝唏噓,由衷希望能活化這個已經熟悉一甲子的空間。現在江風館已傳承到第三代,經營近 70 個年頭,交棒兒子林寶銘,期許能保留下這段屬於基隆的珍貴記憶。
基隆江風館地址:基隆市仁愛區仁二路4號
文字、攝影/梁元齡
惠隆市場知多少?
座落仁一路、仁二路,與劉銘傳路、愛五路所劃界出的惠隆大樓,共有四個樓層分布,惠隆市場附屬於大樓的一樓中央廊道。民國45年,市政府將日治時期所築的田寮河兩岸船澳填平,一部份作為仁一路拓寬用地,其餘則建為三層樓高的商業大樓,取名為「惠隆大樓」。
惠隆大樓屬於住商混合型態,提起惠隆商場的風光年代,很多老基隆人都有親切的記憶,當時這裡的新生戲院、王子飯店、舞廳,讓劉銘傳路一帶熱鬧了一、二十年的時光。而位於一樓的惠隆市場,事實上是一私有市場,全盛時期有多達106個攤位,供應著生鮮魚肉、蔬果雜貨、民生用品,在市場裡也缺少不了菜籃族做頭髮的理髮廳,相當多樣。
隨著周邊腹地更大的公有市場-信義市場興起後,採買人潮與市場攤販開始流失,更在民國83與87年二場火災,將舞廳、飯店、證券行與附近民宅,惠隆商場的生意此後受到重創。如今所剩零星老攤家還駐留經營,許多流失的攤販店面,多由房東承租給小吃攤作備料後場使用。
惠隆市場小記 傳統市場文化:從惠隆市場豬肉攤看歷史 惠隆市場麵姊魚攤—基隆傳統市場記憶與流變 尋找惠隆市場的人情味:基隆口福麻花 延伸觀看:惠隆市場周邊祭典活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