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吃吃 » 【基隆吃起來】流浪來到海角-基隆復旦路沙茶咖哩

【基隆吃起來】流浪來到海角-基隆復旦路沙茶咖哩

posted in: 吃吃 0

基隆復旦路沙茶咖哩|基隆沙茶咖哩一條街|基隆沙茶咖哩炒麵|基隆美食|廣東汕頭牛肉店

基隆獨有的調味,咖哩沙茶,是在地人日常的飲食口味。除了基隆市區內多數什錦麵店以此調味,在西岸的復旦路上甚至有一處名為沙茶一條街。

咖哩與沙茶,兩個發展歷史極微不同的味道,隨著不同歷史年代、跟著不同族群飄洋過海傳入臺灣,在基隆這海角碰上了。日本人帶來了咖哩食用的文化,戰後潮汕移民運用家鄉味沙茶料理,合而為一牽動歷史斷代與族群遷徙的大時代記憶之味,時光流轉漸漸化作為飄香大街小巷的在地味。

基隆港作為臺灣早期停泊之處,揉合這些獨特的片段,以及維繫港口運作的人群在岸邊勞動的集體生命經驗,巧妙地相輔相成形塑至今唯有在基隆能見的調味。

咖哩沙茶調味
基隆獨特的咖哩沙茶調味。

一碗牛肉湯華麗轉身,更接地氣的咖哩沙茶炒牛肉問世

咖哩沙茶調味的創始要回溯至戰後臺灣光復,隨著部隊來到基隆的廣東潮汕人林廣省 1950年代作小吃生意,起先在街頭販售牛肉湯,後來開起店面-「廣東汕頭牛肉店」後,將家鄉口味沙茶料理加入牛肉,和廣東人本就習慣吃食的芥藍,更將日常與朋友小酌配菜所見的調味-咖哩粉,撒入了他的菜餚之中,咖哩沙茶牛肉至今已延續了一甲子之久。

特別的是,不同於一般所想像炒菜搭配白飯食用,店內提供的主食卻是「清麵」,取自鄰近在地唯一的雜貨店所供應的烏龍麵,在地吃法是點一盤炒牛肉,再點上一份清麵配著吃,因為烏龍本體比一般廣東麵、黃麵寬厚,符合港口邊勞動型態,工人較容易吃得飽。

咖哩沙茶炒牛肉配上以烏龍麵為本體的清麵作食用
咖哩沙茶炒牛肉配上以烏龍麵為本體的清麵作食用。攝影:茹孟楠

說到調味料的選用,沙茶咖哩小吃店多半見到使用市面品牌的沙茶為基底,不過廣東汕頭牛肉店最開始便是使用獨門的沙茶秘方,而沙茶醬的來源也是第一代老闆所認識的汕頭同鄉所製作,至今這味沙茶延續了三代。而料理中將所有食材與調料完美融合,少不了牛肉、大骨清燉的高湯,將一瓢高湯灑入鍋中,將備妥的調料(沙茶、咖哩、太白粉),和牛肉一併倒入,在鍋中翻炒幾回,一道豐富色澤的咖哩沙茶炒牛肉上桌。

咖哩沙茶炒牛肉
咖哩沙茶炒牛肉。攝影:茹孟楠

一道代表基隆繁華年代的味道

基隆西岸為碼頭作業的重要場域,過去周邊不僅是碼頭工人工寮的所在,曾經也是挑炭工人以流籠運送煤礦至海港必經路徑,因此今中華路與復旦路一帶,又稱為流籠頭。民國50-80年代,勞力密集的流籠頭,加上周邊海三廠服役的軍營,不少飲食攤服務著這群人。

咖哩沙茶料理受到在地勞動族群喜愛,漸漸地開枝散葉,形成了整條街以咖哩沙茶調味為專賣的店鋪群。早年基隆港繁榮時,廣東汕頭牛肉店甚至營業至午夜,迎合海港24小時作業型態,碼頭工人換班下工後,經常到此用餐喝點酒消除疲勞,遇見同班隊的工人路過,還會吆喝進店內一起享用。廣東汕頭牛肉店目前由第三代經營,林啟昌憶起過去生意最好的時候,民國70、80年代,當時店內喝酒熱絡的聲響此起彼落。位於咖哩沙茶一條街上的在地手搖飲料店老闆蔡先生,是長年居住在西岸中山區的當地居民,也說起西岸曾經極為獨特的景象-臨港線鐵路,臨港線民國90年初拆除前,流籠頭一帶路面鐵軌是此地的珍貴記憶,沙茶咖哩一條街上正是鐵路鋪設路段之一,許多碼頭工人來買咖哩沙茶炒牛肉便會站在鐵軌上排隊等待,一有火車經過時大家紛紛趕緊站回窄小的街道讓行。

基隆西岸復興隧道
曾經西岸臨港線行經路段,鐵軌現已拆除;前方為復興隧道。攝影:茹孟楠

 

90年代基隆港歷經變遷後,勞力需求降低改變了流籠頭的生態之外,咖哩沙茶一條街上的三德沙茶牛肉麵店老闆,提到相當關鍵的變遷之一,是周邊海軍第三造船廠改制,過去軍人午休可以外出用餐,而今只能在營區內活動,影響不小。 過去以服務在地工人與社群為主的口味,成為一道傳播基隆港碼頭故事的記憶之味,在別的地方吃不到,許多老主顧還會回到這裡回味一番,如今也成為許多觀光客慕名前來品嘗的一道基隆料理。

海軍第三造船廠
過去海軍第三造船廠軍營亦是流籠頭主要服務客群之一。攝影:茹孟楠

 

 

全文刊載於:國家文化記憶庫可食記憶「流浪來到海角-咖哩與沙茶在基隆相遇」

Follow Horsy:
從事藝術產業工作六年,喜歡看電影、閱讀、書寫、發呆! 基隆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城市,然而她深厚地需要一再挖掘與咀嚼;凝視基隆藝術家後讓我重新感受自己成長的山海有多麼斑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