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吃吃 » 【台灣文化】#閱讀的小旅行:基隆的咖哩味

【台灣文化】#閱讀的小旅行:基隆的咖哩味

posted in: 吃吃, 走文化 0

身為一個基隆人,對於 咖哩 的記憶與其他縣市相比多了許多,有塞入滿滿肉餡李鵠的咖哩餅,路邊隨處可見的咖哩炒飯,還有那不得不在基隆美食裡記上一筆的咖哩沙茶炒麵。

 

原產自印度的咖哩,在泰米爾語中指的是「醬」的意思,是把許多香料混在一起來料理的意思。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為了把各種香料從亞洲帶回歐洲,同時也把「咖哩」帶了回去。

 

「把許多香料混在一起料理」,似乎也和這座城市一直以來的命運很像。舊日的基隆,一直是這座島嶼接觸外來文化的第一站,早期原住民族與西班牙人的交會、後來日本人與琉球人,甚至是戰後的中國移民潮,與近年來的東南亞新住民,都使這座城市的面貌更加的複雜與多元。

 

咖哩 炒麵

目前台灣最早對咖哩的記載,出現在英國人必麒麟(W. A. Pickering)的《歷險福爾摩沙》一書中。1865 年時,當時擔任安平海關的他與美國船員共進午餐,吃的便是「田雞咖哩」這樣時髦的菜色。

 

但咖哩作為一種普遍的食物在台灣推展開來的契機,則得等到日本時代,隨著明治維新後飲食逐漸西化的日人抵達這座島上,前面所提到研發出佛蒙特咖哩的日商「好侍牌/House」,早在1930 年代就已開始在台灣販賣咖哩粉,甚至在《台灣日日新報》上刊登了一連串的咖哩粉廣告。也是於此時,咖哩在基隆人的味蕾上佔有了一席之地。

 

咖哩演變至今,無論台式咖哩或日式都已和發源地印度有非常不同的面貌,特別是,基隆的咖哩炒麵會加入沙茶增添風味。

 

這種作法的原因有一說是早期碼頭工人勞動量十分之大,在一整天的勞動後,需要大量的鹽份補充電解質,辛辣的咖哩不僅可以加速讓悶熱的身體排汗,加入沙茶後偏重的口味亦可以促進食慾。

 

但較少人知道的是,沙茶醬是改良自東南亞的沙嗲醬,而沙茶醬與沙嗲醬中不可或缺充滿香氣的「花生」,其實是當初將咖哩帶回歐洲的那些商人從美洲引入東南亞種植的。原產於南亞的「咖哩」與原產美洲的「花生」,就這樣經過不斷的航海旅行,在這座城市重新相遇。

 

因此,要說咖哩是一種流浪的食物,也許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樣的流浪,似乎又很適合套用在基隆人上;從各地流浪到基隆尋找新天地、從基隆上船流浪到世界各地、現在則是從基隆流浪到台北,過著晝伏夜出的流浪通勤日子。這種多元文化交雜的滋味,就是一種基隆味吧。

基隆

 

新一口基隆

Follow imobert:
基隆人。對生活周遭微小細節充滿熱情,創辦冷知識平台「每日一冷」,希望能透過微不足道的冷知識,幫助現代人找回在貧乏日常中逐漸疏離的自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