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籠中元祭:沒有忘記祢-大眾、萬善、 有求為什麼必應?
農曆七月中元節要普度是台灣的民俗,在基隆,因族群械鬥、供奉老大公們而延伸一百六十多年的中元祭典,農曆七月間每一天,基隆的社區、街道、職業工會、碼頭、廟口夜市、宮、廟、祠⋯⋯等,都有舉辦普施好兄弟們的普度會,連珍餅店的毛訶、必桃等中元相關糕餅也會持續販售到農曆8月1日[1],以供商家們舉辦普度,整座城市裡,中元節的氣氛非常濃厚。
基隆之所以會如此注重中元節,或許是因為有太多不同族群的人在這座雨都落地生根,除了有過去移民社會背景下,漳、泉械鬥的犧牲者之外,也有因為國際戰爭、開發道路、礦坑開採等種種原因而埋葬在基隆的好兄弟們。
台灣的民俗信仰,對無人祭祀的骨骸有種特殊的觀點,因為相信逝去亡魂若沒有好好安置,將會變成厲鬼,因沒有依靠、隨處飄遊,則會擾亂常人生活的秩序,因此對於枯骨、孤魂等會進行普度、安撫,並建置讓其「有所歸」的空間[2],即俗稱「陰廟」。例如:有應公廟、大眾爺、姑娘廟、萬善祠⋯⋯等空間,會依照其發現位置、收埋方式或實際姓名等有不同的命名[3],而「鬼魂信仰」更是基於台灣人觀念中,相信靈魂不滅、會持續存在於宇宙中的觀念[4]。
基隆地區鬼魂信仰的空間-「野墓有應公」
黃文博老師曾論述台灣的無主孤魂及鬼魂信仰,一般泛指「有求必應」的好兄弟們,且將其分類成13項類型[5],其中,能對應基隆地區鬼魂信仰的空間,首先為「野墓有應公」[6],即是發現沒有人祭祀的枯骨時,會將其集中起來、興建祭祀空間。以基隆為例,如仁愛區智仁里的「忠靈萬善祠」,據說是採挖煤礦時挖掘到的枯骨,所處的地理位置可以眺望基隆田寮港區域。
另外,仁愛區吉仁里的「閩義堂閩善公」, 依據吉仁里長口述,原本這裡要鋪設道路,卻在預定路徑上不斷挖出遺骸,最後道路鋪設中止,將陸續挖出的好兄弟們集中在此、興建閩義堂[7],吉仁社區固定會在農曆7月29日舉辦閩善祠普度,1個月前就會有里民開始詢問是否可以贊普,反應社區對「普度」的重視。
仁愛區在南榮路公墓入口處還有「南榮公墓集善祠」,負責整修、整理的江家後代,江先生口述集善祠為太平洋戰爭時,基隆虎仔山區的墓地因美軍轟炸基隆港而面目全非,屍骨暴露無法辨認,江先生的祖父因緣際會下,與朋友一起將無法認領的孤骨集中放置在集善祠,讓祂們有歸處,現在年年農曆7月23日亦會舉辦普度。
安樂區於國道一號入口旁的「五十人公祠」,廟裡的碑謁寫到清朝時,在這裡開墾的50人染疫,49人過世、1人下落不明,周圍開發挖掘到的枯骨都會放置於五十人公祠[8],農曆7月29日集體普度。獅球嶺隧道口的「先生祠」,原本是防空洞中放骨灰的斗甕,由當地人協助興建祭祀空間。
除此之外還有「女娘有應媽」[9],從名稱可知是無人祭祀的女性,仁愛區南榮路上的「萬善祠金環姨廟」,依據2000年基隆市文化局出版的《鬼府神宮:基隆市陰廟調查》指出,此處原本是收集單身男性的骨骸,由名「金環」的女子整理協助,祂過世後便一起被祭祀、並更改廟名;訪問現場民眾[10],表示以前有位女孩子辛苦養家、奉侍長輩,自己卻沒有後代,因此受居民一起祭祀,附近龍安街工作者亦會來此拜拜。
還有「戰亡有應公」[11],中元祭大家熟知的老大公廟即能歸納於此一範疇,關於中元祭的緣由,以及老大公們的故事,可見【中元不離普】雞籠中元祭:在哪裡?要祭得誰?他們在哪裡?
紀念戰爭死亡逝去生命的碑謁-千人塚
除了有完整建築體、香爐等祭祀空間的廟、祠、堂,基隆地區還有許多紀念逝去生命的碑謁,例如:紀念戰爭死亡的犧牲者,在仁愛區龍安街198巷4弄靠近三坑火車站處、有1895年立的,隱藏在里民中心跟民宅車庫後方的「軍人軍屬火葬之碑」(俗稱千人塚);1898年立「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 兩面碑謁紀念乙未戰爭、在台灣身亡的日本軍人,「軍人軍屬火葬之碑」背面的碑刻寫著這群軍人除戰爭外還有觸染瘴癘[12],總計2156人在基隆火化、一起埋葬,從明信片[13]可見舊樣貌。
日本時代的日日新報記載,1912年後幾年開始刊登出千人塚追弔祭典訊息[14],在1912年(明治45年)的台灣日日新報也刊載當時舉辦追弔的景象[15],有琵琶彈奏、煙花表演、船業者俸納相撲競賽、擊劍,軍人、市民、小學生均前來參拜,彷彿是一祭祀慶典。此外,還有紀念因工作殉職的往生者,如1908年立竹仔藔招魂碑[16](已消失),是紀念開通縱貫鐵路基隆至八堵間的隧道-竹子藔隧道所犧牲的鐵路工人[17]。
基隆地區還有許多在此篇文章無法詳述的祭祀空間、廟宇,以及招魂碑、紀念碑,先不論信仰,農曆七月,基隆人都沒有忘記,城市空間內每一處能反應歷史脈絡、紀念曾在這座城市努力工作、認真生活的人的痕跡,普度好兄弟、老大公等活動,是對日常生活平安的期望、對先民的種種付出與感恩[18],以及對生命抱持尊重、同理、互相的態度。
|參與基隆中元祭|
你是否對傳承166年的基隆中元祭感興趣? 想一探這百年祭典的內涵?留下聯絡方式,活動第一時間通知你!
參考文獻
一、專書:
- 片山巖,〈第二章台灣人が魂魄に対する觀念及迷信〉,《台灣風俗誌》,臺北:台灣日日新報報社,1921年,頁852。
- 李豐楙、賴政育、葉亭妤,《鬼府神宮:基隆市陰廟調查》,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年。
二、期刊:
-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期(臺北,1994),頁147-191。
- 黃文博,〈台灣民間「有應公信仰」類型分析〉《民俗曲藝》,71期(臺北,1991),頁212-223。
三、報紙:
- 〈竹仔藔招魂碑の建設式〉,《台灣日日新報》,1898年2月13日。
- 〈千人塚追弔會景況〉,《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6月12日。
- 〈基隆千人塚〉,《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5月25日。
四、網路文章:
溫宗翰,〈【民俗開講】海島記憶與台灣鬼魂信仰〉,《鄉間小路》網頁(2018),檢自:http://www.countryroad.tw/agri/article_inner/400 (109/7/15)。
[1] 2020年4月17日連珍鄭小姐訪問。
[2] 呂理政,〈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期(臺北,1994),頁147-191。
[3] 溫宗翰,〈【民俗開講】海島記憶與台灣鬼魂信仰〉,《鄉間小路》網頁(2018),檢自:http://www.countryroad.tw/agri/article_inner/400 (109/7/15)。
[4] 片山巖,〈第二章 台灣人が魂魄に対する觀念及迷信〉,《台灣風俗誌》,臺北:台灣日日新報報社,1921年,頁852。
[5] 黃文博,〈台灣民間「有應公信仰」類型分析〉《民俗曲藝》,71期(臺北,1991),頁212-223。
[6] 同5。
[7] 2020年7月13日,吉仁社區發展協會李里長訪問。
[8] 李豐楙、賴政育、葉亭妤,《鬼府神宮:基隆市陰廟調查》,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年。
[9] 同6。
[10] 2020年7月13日,詢問進廟整理民眾。
[11] 同6。
[12] 詳細解釋可見於維基百科,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8%B4%E6%B0%94
[13] 千人塚明信片,檢自:https://hyerm.ntl.edu.tw:3130/tw_oldim/map/index.php
[14] 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以前未有千人塚舉辦祭典新聞,依據1912年5月25日〈基隆千人塚〉報導指出,被天臺宗中澤慈愍法師發現千人塚荒煙漫草無人整理,因此請願總督與基隆司令官,要供俸千人塚;這篇報導以後,後續幾年開始有千人塚舉辦法會、紀念追弔的新聞。
[15] 〈千人塚追弔會景況〉,《台灣日日新報》,1912年6月12日。
[16] 〈竹仔藔招魂碑の建設式〉,《台灣日日新報》,1898年2月13日。
[17] 詳細可見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B%B9%E4%BB%94%E5%B6%BA%E9%9A%A7%E9%81%93#cite_note-%E5%A4%AB-6
[18] 2020年開始,雨都漫步開始訪問基隆人(如宮廟主委、信眾、里長、祭祀物質職業人員、道士、牧師等)對於中元祭、私普、公普、鬼魂信仰等相關常民記憶與故事,8月2日舉辦2020中元不離普:讓專業的來! 【咱的普度記憶—即興劇場展演】,其中多數報導人的反饋整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