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糕餅業看中元祭
傳統糕餅在華人文化中,是一個人經歷生、老、病、死等生命禮俗或如農曆過年、中秋節等都會用到的關鍵祭品。而農曆七月的中元祭,不論是街普、社區普、行業普或是陽廟普的儀式活動,都會採購各式供品以及傳統糕餅祭拜中元地官大帝及好兄弟們。然而,傳統糕餅也正在式微,不僅有些繁瑣製程的糕餅已經不再有人力及技術製作,精巧的模具印出的糕餅也無法於科技日益進步的當代復刻,社會變遷更因此改變人們購買傳統糕餅的需求。
基隆的傳統糕餅店有連珍、李鵠餅店、自然堂等等,其中連珍糕餅是雨都漫步訪談的對象之一。透過訪談,我們整理了從糕餅業者的角度看到雞籠中元祭的變化。從對第一代創辦人的記憶、到如今第二代的經營、第三代的加入,我們可以窺見糕餅業者在中元祭碰到兩大挑戰,一是糕餅需求變化,二是製作過程改變,而這兩大挑戰又反映了中元祭怎樣的變化呢?
有哪些變化?
時代的眼淚:「街頭巷尾到處吃」轉變成「集中式的社區普」
連珍糕餅位於基隆市仁愛區愛二路,是許多廟會活動的戰區,接受訪談的鄭小姐告訴我們她以前「參加許多廟會活動」是非常開心、熱衷的。而雞籠中元祭對她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是熱熱鬧鬧的和左鄰右舍共同帶供品街普、依循長輩要求的古禮準備豐盛的滿滿幾桌,以及幫忙家裡製作糕餅忙碌的狀態。
不論是現在的基隆人或是各縣市的普渡,幾乎都看不到可以到處吃普、一起準備普渡的盛況;海港邊盛大的中元祭祀讓人們到處吃吃喝喝的習慣,也隨著碼頭民營化和整體社會經濟變化後被遺留在長者們的記憶中。現代多數人傾向小家庭內的家普或報名社區普度、或參與廟宇贊普,因此每人每戶,只需要繳一份錢,就能分得一份配給好的、並非按照古禮數量的方式所準備的供品與糕餅。不需要到處吃桌,也不必準備吃不完的份量,而這街頭巷尾的變化又緊緊鑲嵌在基隆,乃至台灣整體的社經變化之中。
中元祭的分歧/時差:少子化及年輕世代的疏離
在1960-70年代,基隆港口的興盛與中元祭的盛大是年輕時代最美好的記憶,卻是如今最大的感慨。鄭小姐表示,當年的中元祭十分熱鬧,每年這時候非常忙碌要大量製作糕餅,因應眾多的祭祀與普渡;現在的情況則大大相反,多數人購買的數量不如以往,加上街普、大型普渡盛況不再,還有社會各層面都在悄悄變遷。因此,從我們的訪談中可以歸納出,這些變化來自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就糕餅業角度而言,數量上的變化及製作變化除了社區普增加,少子化、年輕世代變化、以及飲食變化都會影響人們對糕餅的需求。
少子化:現代社會多以小家庭為主,不像多數較年長的受訪者家中5~6個兄弟姊妹,早期都是大家庭聚在一起共同普渡或到處吃普。現代家庭考量的是家中祭拜的供品是否能吃完,尤其在夏天,害怕吃不完食物放到壞掉、鋪張浪費都是衡量需求的要素之一。
年輕世代的變化:從傳統糕餅業可觀察到,不僅是少子化,家裡大大小小也未必有時間回家祭祀。多數年輕人因工作繁忙、離開基隆工作,即便年輕人會跟著家中長輩祭拜,也因多數繳費參加社區普渡,與年長者記憶中的中元祭形成一種文化上的「分歧」。連珍鄭小姐表示,現代人對各類宗教儀式都相對疏遠,因而會在店面公告今天是什麼日子、需要怎樣的糕餅,甚至購買時會建議你,按照古禮的誠心祭祀需要多少數量。由於對信仰的疏離,多數年輕人不一定知道一整年當中各類祭祀時程,更不用說對中元祭由來、為什麼要拜;且現代人繁忙的生活中,一切從簡才能從工作中獲得喘息。然而鄭小姐認為,要真正誠心誠意請好兄弟吃飯,就不能為了節儉荒廢古禮。
飲食習慣變化:近期因為國人飲食口味的變化以及食品安全問題,傾向食用少糖、少鹽等方式製作的食物。同時傳統糕餅也未必能夠吸引年輕人的口味,因此許多種類的糕餅因需求降低,使得傳統糕餅業的技藝失傳或減少製作,轉向創新的口感,滿足新世代的味蕾。
小結:總體來說,不同世代對中元祭的想像與行動出現了「分歧」,拜拜的禮數不如早期完整,源於年輕人變少、口味變化,以及社區普度增加等因素,若一定要按照古禮方式祭祀,多數人都擔心會鋪張浪費、吃不完。除了數量及飲食習慣的變化,製作過程也隨之改變。
製作過程變化:健康與環保的潮流
製作工具與過程隨著技術進步及健康考量,要能因應時代的不同需求。像中元祭的祭祀糕餅,其製作過程所使用的原物料比想像中簡單許多:糕潤、三牲等主要是以糯米粉與糖調配製作;佛手、敬包與毛荷、必桃則偏向麵包與蛋糕的製作方式,多了麵粉與其他簡易配方。但為了搭上口味變化與健康考量的潮流,仍須調整配方,在不影響糕餅成形的前提下,將糖的比例下降,且保存期限也因糖度下降縮短,或以其他保存期限較長的糕餅替代。以豬公為例,就出現豬頭是傳統方片糕,而身體則以能夠存放更久的鳳梨酥、老婆餅或麵線取代,還能確保食品有外包裝乾淨、分食也較為容易。
工具上,我們有幸還能看到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木製模具,陰刻紋路非常精細,且木頭的刻紋仍保存得十分完整,多屬於長方形蓋板糕印。根據童師傅說,他們試驗過許多現代模具,花紋都未必有這些老舊模具立體而精緻。現代多以機器輔助製作,純手工製作更是不容易見到了。
環保包材的變化則突顯近年來,宗教與環保議題的碰撞,不論是減少或集中紙錢、不燒香、線上祭祀等都反映環保觀念進入人們日常的宗教活動中。連珍則表示,為了配合政府減用塑膠袋政策,外包材都改以紙袋包裝;不過對糕餅類產品而言,存放及運送可能產生問題,加之基隆多雨,使得內包材不容易變更。整體來說,糕餅對逐漸增加的吃素者而言也是祭祀的替代選擇之一。
小結:從材料、製作過程、包裝以及最後販賣出去的數量,在這條生產線上,反映的是伴隨社會變遷而來,中元祭中糕餅業的經營模式改變,雖然連珍堅持不變的是使用簡單的原物料,但在變與不變中,最令人擔心的或許是中元祭逐漸被淡忘的現象。
「按照古禮的真誠祭祀」VS.「現代化的精簡環保」
糕餅業,作為中元祭(也不僅僅是中元祭)的一環,反映了時代演進的軌跡:向著更為健康、環保的路線前進的同時,祭祀古禮也被逐年精簡、淡化。不論是普度的形式或生產過程,都隨著中元祭逐年變遷,對伴隨中元祭走過四、五十年的基隆人來說更是「時代的眼淚」。不論是「按照古禮的真誠祭祀」還是「現代化精簡環保」,兩大路線之爭是各個世代都要面臨的,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儀式文化上的分歧呢?。
你認為雞籠中元祭的變與不變是什麼?精簡的餐桌上,誠心與環保、少量之間能取得平衡嗎?兩大路線會有共存的時刻嗎?
|參與基隆中元祭|
你是否對傳承166年的基隆中元祭感興趣? 想一探這百年祭典的內涵?留下聯絡方式,活動第一時間通知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