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基隆中元祭 » 【中元不離普】日治時期基隆北管戲曲的派系競爭

【中元不離普】日治時期基隆北管戲曲的派系競爭

posted in: 基隆中元祭 0

一、臺灣的北管

北管音樂隨著十八世紀起,自福建陸續傳至臺灣,主要為漳州籍的音樂活動,[1]與南管音樂皆為臺灣傳統音樂中主要的樂種之一。隨著福建移民來臺,民俗風情、文化、戲曲也跟著移民一同來到臺灣,使臺灣早期民間戲曲大多為中國閩粵地區的民間音樂戲曲。北管的「北」,指傳入地之相對地理位置及其所使用之語言來源,且與「南管」名稱相對稱。[2]北管在臺灣除了是音樂樂種外,也是臺灣地方社會文化的體現。北管音樂其內容與性質,涵蓋著臺灣漢民族民間社會中各式各樣的場合。在臺灣的傳統社會中,有寺廟的地方,大多皆有地方性的北管社團,也因此不同派別的北管就成為各地方社群代表性的聲音。不論是婚喪喜慶、宗教儀式、戲劇後場音樂、迎神賽會、休閒娛樂等,都是北管能夠展現的空間場合。因此,地方上的北管社團大多設在寺廟中進行練習,平時練習北管音樂也為地方上的休閒娛樂。

北管音樂為地方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與宗教信仰及地方性廟宇密不可分,不啻有教化、娛樂之社會功能外,也是精神上共享之象徵,穩固社會之安定力。[3]而北管音樂逐漸盛行於臺灣地方社會,較具可能性之原因是在於移民至臺灣開墾並稍為安定下來後,有多餘的時間及為滿足空虛的內心之餘,北管之音樂館設立,使北管開始盛行。[4]

北管音樂的範圍可從廣義與狹義方面來說。廣義的北管音樂包括牌子、絃譜、戲曲、細曲、許多戲劇和宗教儀式的後場音樂及迎神賽會踩街的鼓吹類音樂等。[5]而狹義的北管音樂為牌子、絃譜、戲曲及細曲。北管音樂中的戲曲,依照職業戲班、業餘子弟會有亂彈戲及子弟戲之稱。當中「子弟」意指良家子弟,通常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和時間。廣義之子弟係包括所有業餘團體活動,狹義則單指北管業餘團體。主要是因北管子弟組織龐大,人數自數十人至數百人皆不等,劇團活動激烈,不如其他不同樂種之子弟團溫和,故在臺灣提起子弟時,通常泛指北管子弟。[6]

臺灣北管音樂有許多派別,其中最大的派別為福祿派及西皮派。[7]北管樂曲之西皮與福祿兩大系統中,西皮又包括「西皮」與「二黃」兩部分,也就是閩南所稱的「皮黃」,福祿則是以秦腔為主。北管曲牌音樂非常豐富,演奏樂器以嗩吶為主,單皮鼓、通鼓、大鑼、小鑼、鐃鈸,以及椰胡或是京胡等。西皮與福祿樂器之不同處,就在福祿專用椰胡,俗稱提弦或殼仔弦,所定的弦是合尺調。西皮則另有使用京胡,俗稱吊規子,所定的弦則再分為:西皮用士工調,二黃用合尺調。除使用樂器有椰胡、京胡之分外,西皮、福祿兩派之主祀神也不同。西皮派奉田都元帥為戲神,福祿派則奉西秦王爺為戲神。北管樂曲演奏團體多屬子弟班(子弟團),除上台演戲外,就是擺場清唱或遊行演唱。這些團體是以軒、園、堂、社命名。

 

二、《臺灣日日新報》有關基隆北管派系競爭之分析

1898年5月6日《臺灣日日新報》開始發行,至1944年3月31日止。總督府後將《臺灣日日新報》併入《臺灣新報》,而《臺灣日日新報》總計在臺灣發行時間長達47年之久,為日治時期(1895-1945)臺灣的第一大報。《臺灣日日新報》為官方報紙,其發行時間近乎與日治時期(1895-1945)相始終。《臺灣日日新報》雖帶有官方色彩,但《臺灣日日新報》版面內容豐富,共發行15836號,[8]得以略窺當時之地方社會,進而加以分析。

西皮福祿何宿緣,小故忽紛擾導線。械鬪慘劇多前例,取締勿馳警察權。[9]

西皮、福祿兩派間之競爭頻繁,且時常因小事而發生爭執,嚴重至大規模鬥爭。

以下將從《臺灣日日新報》之關於基隆北管之91篇報導進行一簡要分析,了解基隆之音樂派系是為何而爭、對於鬥爭事件之解決辦法及試析當局對於基隆北管競爭之態度。

(一)北管派系鬥爭之因

《臺灣日日新報》提及至西皮、福祿兩派鬥爭之時間,最早為清領時期。而有報導提及清領時期,西皮、福祿兩派因口角揶揄,至使鬥爭、相互有所死傷滋事。[10]除口角紛爭外,另有因進入不同派系之地域,而遭砍傷之事件。[11]基隆北管之鬥爭事件中,頻頻看見之內容為流氓滋事,甚至將西皮、福祿概括為流氓並報導說明:

基隆西福之分,皆市井無賴,呼群結黨,藉作尋仇之計,好事者因而附和之。[12]

基隆地區之西皮、福祿兩派並非皆為市井無賴,但若兩派發生鬥爭之時,會發生如報導所說「好事者附和之」之事。此外,除好事者會附和外,無所事事之流氓也會藉此機會滋事。西岡英夫在考察流氓出現之因時,甚至得出流氓之成因是西皮、福祿。[13]為逮捕滋事者及維持地方治安,基隆廳警務人員也會加強巡邏及取締,為提前防止西皮、福祿兩派發生鬥爭,[14]該方法也有所成效。再者,則是因基隆西皮、福祿兩派,參與廟會活動時,為爭體面而引發鬥爭。[15]對於基隆地區之西皮、福祿兩派,除因臺灣人重面子外,長期鬥爭也加劇了愛面子之性質,而使兩派鬥爭時常愈演愈烈。

(二)當局之態度與衝突之解決

西皮、福祿兩派之鬥爭頻繁,至使當局須多加注意兩派之動向,最常使用之作法為多加巡查、加強取締。倘若發生大規模鬥爭,便會調派警務人員協助調查事件。[16]每當鬥爭事件發生傷亡之時,除拘捕肇事者外,有時也會實施宵禁,暫緩西皮、福祿兩派之勢。甚至,當局提出若鬥爭又起,將收押西皮、福祿神像及其樂器。[17]而西皮、福祿兩派鬥爭激烈、發生毆打等事之時,當局也曾要求立誓約書承諾不會再發生類似事件,若再度發生則將收押銃器及樂器等。[18]

除當局加強巡查、取締外,當地仕紳也極力協助勸和基隆地區之西皮、福祿兩派,避免發生爭端及協助兩派和解。[19]雖說爭端並未永息,但可知地方紳商仍努力勸和西皮、福祿兩派。而基隆地區紳商之中,顏雲年關切許多西皮、福祿兩派之事,並從中協助調和。[20]紳商、當局協助西皮、福祿兩派和解時,均會提出規範或意見。而《臺灣日日新報》中,曾有報導基隆西皮、福祿兩派之明確規範:

(一)雙方神廟の祭典を合併させ精神上の融合をなす(二)雙方の樂器(音樂)を統一する(三)兩派の黨員名簿を作成し兩派を合した會長一名を選出して責任を負はす(四)黨員の親睦と家長會を利用し講演會を開催の西皮福祿兩派別の觀念を消失せしむ等であるが熱心と誠實を以つて當て居るから何等か實を舉げ得るであらう。[21]

此明確規範是由當時同風會向各方徵取意見書,取得約三十餘通意見,並大略整理出四條規範。雖說對於基隆西皮、福祿兩派有明確規範,但後續並沒有其他報導說明兩派是否有依照規範執行。此外,西皮、福祿兩派依舊持續鬥爭,儘管有明確規範,但仍無法有效遏止兩派之鬥爭。

然而,往往在西皮、福祿鬥爭之時,便會有遊手好閒者搗亂滋事,使鬥爭愈演愈烈。此外,山名廳長也曾告諭西皮、福祿派如同兄弟鬩牆,而市井小民中之無賴流氓會趁機滋事、擾亂。後續提到若是西皮、福祿鬥爭使地方民心惶惶,即追究嚴辦且不會原諒,將直送檢查局偵辦調查。[22]當局對於基隆北管派系競爭是逐漸轉變為強硬態度,最後將無賴流氓與西皮、福祿畫上等號。若觀察《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之內容,有12篇實際鬥爭之報導提及無賴流氓(實際鬥爭報導共有34篇),甚至當局之臺北州警務部將西皮、福祿兩派視為無賴漢:

彼等分作頂角組、下角組、四甲內組、西皮組、福祿組、吳石獅派、顏水祿派等七團。而頂下角組,多處于市內,四甲內現不存,西皮、福祿組,散處淡水、基隆。[23]

而當局在報導中也提及將徹底續行掃蕩,終是稍見歛跡。

綜觀《臺灣日日新報》之基隆北管報導,91篇報導中有超過一半以上之內容為基隆北管西皮、福祿之鬥爭(55篇為報導西皮、福祿之鬥爭)。臺灣民間地方社會之廟會活動,地方各陣頭、音樂團體皆會參與廟會遶境活動。然而,日治時期對於基隆地區廟會之報導,並非逐年皆有相關報導內容,但對於西皮、福祿兩派之爭,報導極為頻繁。筆者之觀點為當局對於西皮、福祿兩派鬥爭相當關注,且當發生鬥爭之事時,也迅速處理兩派之間問題或將滋事者逮捕。由於西皮、福祿兩派之鬥爭頻繁,故迅速處理鬥爭,而報紙上報導事件解決之內容,能使地方社會民眾不會人心惶惶,以達穩定民心之效。相較於報導鬥爭事件,廟會活動年年均有之情況下,若廟會活動沒有推陳出新而持續報導,並不會成為報導之首選。

三、北管今昔之異

日治時期,基隆北管西皮、福祿兩派之活動頻繁,時常發生小則鬥賽爭氣,大則人命干戈。從報導中除可看見兩派之爭外,也可看出地方社會支持兩派之發展,而兩派也將地方支持,轉變為廟會之遶境活動,使廟會活動更引人注目。兩派對於廟會活動相當看重,除為爭奪廟會之優等獎外,也是兩派之間面子之爭。但如今基隆地區之北管均出現人員短缺之情況,演出有時都需要與其他音樂團體一同演出才行,更不用說要像以往有數十人之鬥爭。

北管為臺灣傳統音樂中,範圍極為廣大的樂種。就其歷史之溯源、在臺灣各階段之發展,皆值得深入探究,尤其是北管為臺灣地方社會中不可或缺之傳統音樂。近數十年來,北管音樂逐漸衰退,也逐漸不是地方社會中的休閒娛樂。得義堂九組的老師預見傳承之重要性,曾至基隆市和平國小開設北管社團,讓小學生能夠從小開始接觸北管。此外,老師們也希望能將這些火苗繼續延續,在有能力之餘,為社團添購樂器、幫學生訂做一套西裝、帶學生參與地方迎神賽會、與其他國小交流等。

據和平島得義堂第九組之成員口述,以前得義堂人數較多時,可以演唱戲曲,但現今因人數較少,僅以出陣為基本,以及要求排場與三進宮曲藝需傳承延續。以前在演戲時,會化身天上神仙,演出忠孝節義之故事,街坊鄰人身段扮相,以達人神同樂。現今因人力有限,無法演戲,但曾推動「三尊扮相」,挑戰傳統思維,當時回饋也十分兩極。採用「三尊扮相」是希望能夠給觀眾有好的印象,不再認為北管是較為吵雜的,藉此留住觀眾,以達到人與人的互動。簡言之,「三尊扮相」是將戲台上之前場人物,移至戲台下進行演出與互動,但在創新之餘,也備受舊有思維之挑戰、考驗及打擊。

得義堂北管戲曲
圖1:得義堂第九組粉墨登場
圖片來源:德義堂第九組提供
得義堂北管戲曲
圖2:得義堂第九組粉墨登場
圖片來源:德義堂第九組提供

 

對於得義堂第九組的藝師來說,以前的軒社主要是由當地仕紳召集村莊內的民眾,為了當地活動而共同努力,也是藉由軒社展現村莊團結與實力,將最好的一面展露出來,與其他軒社來拚面子。如今,雖說人力有限,但仍保有以前的精神,且希望能將北管傳承保留,以免失傳。此外,在所學越多的情況下,越能了解到曲牌、排場所帶來的意涵是多麼神聖,從出陣、排場唱曲、演戲是如此博大精深。每到活動時,團員們各司其職,在每項樂器與唱曲的配合下,更能感受到「藝」的展現,也能了解到背後是須要經過不斷的磨合與練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藝師們在得義堂九組保持傳統的初心及興趣,沒有綁住職業與利益,出錢出力,以身為得義堂九組的憨子弟為榮。

得義堂北管戲曲
圖3:得義堂第九組粉墨登場
圖片來源:德義堂第九組提供

 

參考資料:

[1] 李靖慧,《根與路:臺灣北管與日本清樂的比較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頁27。

[2]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頁292;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34),頁433;王振義,《臺灣的北管》,頁1。

[3] 王振義,《臺灣的北管》(臺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頁7。

[4] 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北:臺灣警察協會),第126期(1927.12.01),頁54。

[5] 李靖慧,《根與路:臺灣北管與日本清樂的比較研究》,頁31。

[6]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頁242。

[7] 王振義提到《臺灣省通誌》中有說明臺灣南部分江南、西秦二派,北部分西皮、福祿二派。但王振義經口訪中南部樂團人士後,發現中南部樂團人士均不知有此二派名稱,認為是二派之分並不重要,故被世人所遺忘。王振義,《臺灣的北管》,頁5。

[8] 《臺灣日日新報》最後停刊號為1944年3月31日,第15836號。

[9] 遁京市人,〈多前例〉,《臺灣日日新報》,1917.02.05,第5963號,第5版。

[10] 〈西福啓釁後聞〉,《臺灣日日新報》,1913.05.06,第4640號,第6版;〈惡俗當除〉,《臺灣日日新報》,1913.06.06,第4671,第6版;〈金蠅ご罵れぱ西蝦仔ご嘲り 永く結んで解けない 西皮福祿兩派の暗鬪 此惡感情を根柢がら 剪除すべく嚴重取締ろ〉,《臺灣日日新報》,第9739號,第2版。

[11] 〈杣舨を毀す〉,《臺灣日日新報》,1902.10.04,第1329號,第5版;〈基隆殺案重々〉,《臺灣日日新報》,1923.06.14,第8283號,第6版。

[12] 〈惡俗當除〉,《臺灣日日新報》,1913.06.06,第4671號,第6版。

[13] 西岡英夫,〈臺灣警察時報――老鰻に關する考察(續稿)――臺灣の無賴漢に就いて〉,《臺灣警察時報》(臺北:臺灣警察協會),第53期,(1932.09.01),頁23-28。

[14] 〈西皮福祿の紛爭〉,《臺灣日日新報》,1902.08.23,第1294號,第5版。

[15] 〈愚民鬪奢〉,《臺灣日日新報》,1913.05.15,第4649號,第6版;〈少人之爭〉,《臺灣日日新報》,1913.05.18,第4652,第6版;〈基隆西福兩派 爭鬪解決〉,《臺灣日日新報》,1930.01.08,第10678,第4版。

[16] 〈又又基隆の爭鬪〉,《臺灣日日新報》,1902.10.08,第1332號,第5版。

[17] 〈西皮福祿の取締〉,《臺灣日日新報》,1902.10.21,第1342,第5版。

[18] 〈基隆の普度會〉,《臺灣日日新報》,1902.08.31,第1303號,第7版。

[19] 〈西福和議〉,《臺灣日日新報》,1902.07.30,第1273號,第4版。

[20] 〈金山旺相〉,《臺灣日日新報》,1902.08.24,第1295號,第6版。

[21] 〈西皮福錄兩派融合策〉,《臺灣日日新報》,1923.08.02,第8332號,第4版。

[22] 〈西皮福祿の紛擾に就て〉,《臺灣日日新報》,1902.10.09,第1333號,第2版。

[23] 〈臺北州無賴約千人 平地土匪破壞秩序 當局決定徹底掃蕩〉,《臺灣日日新報》,1929.04.06,第10403號,第4版。

CTA2 1 1024x156 2

 

|中元不離普2021:防疫online!|

中元祭,在基隆的體現是鬧熱的,而鬧熱之外,普度是溫柔的-「沒有忘記你,希望不相熟的你,在另一個世界也要過得好。」整月的祭典為好兄弟量身打造,從供桌擺設、供品選擇,窺見對生命的關懷,典藏基隆的社會文化價值、紀念城市過往。

今年因為「防疫需求」幾乎所有事情全部online!連雞籠中元祭也轉為線上直播,因此今年「中元不離普」的主題,我們訂為「防疫online」,雖然只能線上見,也不減基隆人的熱情,意思就是我們還是有很多活動,不能見面也要在線上煩死你們啦!

👉🏼https://keelung-for-a-walk.com/zh/ghost-festival-progra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