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修自 「2022陰光普照城市特展:基隆疫神人鬼的尋訪指南」 之展示內容
疾病的威脅與官方治理疾病
疾病不挑國籍,也不選時間,若不改善環境,疾病仍會存在,綜觀過去日本時代至二戰初期的報紙、期刊、文宣,各類疾病不斷捲土重來,認識到疾病的威脅之後,日本政府開始積極根治。
一直染病也不是辦法⋯⋯所以要積極處理!
傳染病是外患、更是內憂,潮濕多雨的國際港灣更需加強注意。基隆一直致力抵制外部病菌,日治時期改善內部公衛、檢疫、避病院、民生水庫、公共墓地、下水道、屎尿殺菌池等等,環境衛生一年比一年更加完善。
從衛生、食安、傳染源、染疫通報等面向加強宣導
《臺灣時報》寫到:
臺北附近。前此數月間。天候靡定。熱冷乍變。至於本月之初旬熱暑劇發令人不堪。汗流如雨。多患疾病。」並從衛生、食安、遠離傳染源、染疫通報等面向加以宣導,呼籲民眾在瘟疫尚未蔓延四處之際「盡為消滅」
報導更列出瘟疫預防須知,如「飲用水必須煮沸方可使用,其如生水務勿使用」;「夏天魚類之腐敗,由連須注意,而用之,苟有臭氣者,禁忌勿食為要」;「蒼蠅本為介媒病毒之傳播者,是故食物,必須用以覆蓋,勿使蒼蠅飛著,注意方可」;「雖是親屬友人,來自瘟氣流行之地方者,暫辭勿使投宿」;「倘有換瀉吐者,除須即諸受醫生來診外,從速稟報就近警察派出所為要」。
更多檢疫規定:
入港船檢疫
1899年實施《海港檢疫規則》規定,簡略如下:
- 進入基隆港無受檢疫官許可,不得交通。
- 船舶必須消毒。
- 有鼠疫者自消毒日起算要停船隔離7日,有虎疫、瘧疾者須停船隔離5日。
1890~1900年代應僅基隆有消毒設備,因此位於淡水港、有消毒必要之船隻,仍必須至基隆接受消毒;1911年設置基隆港務所,檢疫工作成為港務事項之一,位於仙洞的檢疫所消毒設施、浴室、用水儲水池等設備齊全。
入地車檢疫
日本時代初期為防範鼠疫,1896年起制定《汽車暫時檢疫手續》,1914年廢止後,正式發布《汽車檢疫規則》,在病疫流行的車站需檢疫、患者需隔離,如有患者或死者,同車乘客、車務員跟行李都需依規定消毒清潔。檢疫不只港灣,陸地亦要防範。
斷開一切連結-港東醫院
不論處在何種時空,患病者都需要隔離,基隆的病疫患者會強制檢驗並送到位於田寮港畔的港東醫院隔離治療、統一管理。不過或許是因為對疾病的害怕使然,常有病患逃跑的情況發生。
改善根本才是解決之道→吃喝要乾淨,拉撒要消菌
改善基隆水道衛生
對照日常傳染疾病,幾乎都是不潔的飲水和飲食導致。因此改善飲用水首要之務,1896~1897年起,日本政府開始著手進行基隆水道興建計畫,由蘇格蘭技師威廉巴爾頓設計,將暖暖地區的乾淨水源利用水道系統傳輸至基隆市中心,解決飲水不潔的問題。
基隆水道水源地。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數位物件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CC-BY-NC-3.0-TW)。發佈於《開放博物館》
屎尿除菌、惡疫掃去
1928~1930年間糞口傳染的「傷寒」爆發流行。為有效遏制,此3年間基隆加強城市的排遺處理,採行加強公共廁所消毒、獎勵廁所設置、改善屎尿搬運方式⋯⋯等,並於1928年在七堵設置10,000石的殺菌便池,殺菌過後轉作農家耕作肥料。
資料來源:作者不詳。昭和三 基隆市ノ「チフス」流行ト其ノ防遏ノ槪況。台北:江口里商店印刷工廠
整理墓地、染疫死亡者呼籲火葬
1906年臺灣總督府頒布《墓地火葬場及埋火葬取締規則》,規範墓地與火葬場位置要遠離公眾之地,並且遠離飲用水源;傳染病死亡者要在指定位址埋、火葬,且不受埋、火葬時限限制可立即處理等。法令之外,於日常衛生宣導火葬。
依據1930年代基隆市役所出版的《基隆衛生概況》紀錄,原基隆市分散的墓地與火葬場,隨市街蓬勃發展與衛生需求,需逐步遷移,遂規劃選定在瀧川町山區,即是現今的南榮公墓。
疾病冷知識:傷寒
更多「2022陰光普照城市特展:基隆疫神人鬼的尋訪指南」內容: 【中元不離普】基隆作為臺灣的窗口 卻也是疫病破口?—基隆清代疫病 【中元不離普】西班牙流感疫情大爆發!日本時代令人畏懼的「夫人」來了! 【中元不離普】疾病不挑人!各類疫病肆虐 民間社會如何因應? 【中元不離普】百年後我們如何戰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