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理念
現今台灣社會,以理性思維教育人們能夠規避宿命、掌握自己的一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更加疏離,個體看似更加強大但亦加脆弱。中元祭,曾經凝聚了在地社群及其情感,留存在許多代人的記憶裡。人們在祭典中投入可貢獻之勞動力與資源,亡魂無家可歸,人們祭祀祂關心祂,在鬧熱儀式中將對人對生活中不可掌握的擔憂過渡至平安的想望。
特展位於基隆文化中心周邊,一棟近七十年的基隆老屋,以全然不同的空間型態,翻轉老屋閒置命運。展覽邀請11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將當代藝術作品融入了老屋舊有的木造屋樑與紅磚牆,展出作品亦可見藝術家分別以不同媒材與創作主題,展現中元祭中的祭儀及其內涵的不同觀點。
展出藝術家
李奇鴻(錄像、裝置).李慈湄(聲音創作).汪思廷(刺繡).何郁琦(錄像).杜振豪(紙糊藝術).許可昀(繪畫).陳品而(記憶計畫).郭慧禪(錄像).游忠諺(繪畫裝置).黃昱斌(繪畫).廖柏丞(攝影)
李奇鴻以錄像結合裝置,藉由相傳盛開在冥界的彼岸花,陳述對離去外婆張阿美的思念。
基隆聲音藝術家李慈湄特別為此特展展開全新創作,以中元祭職人工作聲景-道長、糕餅店、金紙店、水燈製作等,創作「中元百工」作品。
汪思廷發揮其設計專長結合刺繡技藝,展出女性在傳統文化中被隱藏卻又不可輕視的角色地位。
錄像藝術家何郁琦,帶來過往記錄大林蒲一帶普度的影像,展現不同於基隆的中元祭印象。
基隆國寶級水燈頭藝師杜振豪今年也以有別與水燈頭的紙糊創作,展出祭儀中所使用的招魂幡,亦可見其精湛技藝。
許可昀作品《精靈護衛隊》表達現實中人們所存在與居住的生活寫照。
陳品而擅長提取一座城市中獨特隱約的氣息,從介入城市空間的手法轉化爲參與式美學作品展呈,此特展中將呈現藝術家於雨都漫步「咱的普度記憶」工作坊期間的採集後所轉化的記憶計畫。
錄像藝術家郭慧禪以常見民俗信仰的「籤詩」製成3D貼圖,呼應民俗信賴建立與神的溝通等指涉
游忠諺以水彩技法擬仿民俗物件-金紙,帶入更深層的象徵意涵。
書畫藝術家黃昱斌以十八羅漢圖結合新聞時事拼貼當代網路語彙,探討獨身者之於台灣社會議題。
廖柏丞2019年於基隆駐村,拍攝一系列陰廟影像,作品中將廟中線香繚繞的煙霧動態凝結在畫面中,呈現陰廟膜拜與祭祀之間,包覆私慾的曖昧幽微。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