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基隆中元祭 » 【中元不離普】女性職人:基隆米雕師傅林絲婷的回憶與技藝

【中元不離普】女性職人:基隆米雕師傅林絲婷的回憶與技藝

posted in: 基隆中元祭 0

農曆七月,基隆市區的隨處可見中元節慶的氛圍,從遊行、放水燈到主普壇普度,從海邊到山上,指引各方孤魂前來享受陽間供奉。普度桌上不僅供奉山珍海味,也以米雕吸引看客,亦即「看桌」、「看生」,除了現場觀賞,儀式後還可由民眾帶回家。在有些私普的場合,雖然並未擺放真實的米雕,卻也會展示其他材質的動物玩具、充作米雕。米雕展覽和體驗活動更時常為中元祭的一環,作為中元普度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隱身背後的職人又是如何年復一年的創作、為何對米雕有興趣、如何學習製作、又如何看待基隆米雕的呢?

雨都漫步透過訪談林絲婷老師來為我們解惑。

童年回憶 中元技藝|基隆米雕

1950年代出生高雄的林絲婷,婚後北上定居幾十年,意外發現她童年最深刻的回憶——捏麵人。原本林絲婷以為童年時期的捏麵人早已隨著時代變遷、技藝失傳而消失,沒想到在基隆中元祭能再次看到。年年都舉行的中元祭,林絲婷瞭解不多、非主普宗親的身分更少了接觸的動力;而能與捏麵人,或以基隆人的說法——米雕,再次相遇,源於2002年丈夫藍德俊的何藍韓姓宗親會主普。當時藍德俊為宗親會主委,但因宗親人數較少,多數女性眷屬跟著丈夫投入辦理中元祭大大小小的儀式,而首次以宗親成為參與的她,也才親身體驗中元祭,更認識了宗親會當時合作的米雕師傅謝源張,林絲婷深受其在基隆推廣米雕的理念,也因此開啟米雕學習的歷程。

基隆米雕

從學員到開班授課

自謝源張師傅在基隆社區大學開辦米雕課程,林絲婷自豪地說自己就是第一屆當然學員;本身就對於童年技藝相當有興趣的她,逐漸學出自己的手藝和心得,開始在基隆的樂齡中心開班授課。

基隆米雕

由簡至繁

林絲婷老師分享,在社大學習米雕時,通常最先學的是水果類,其次是動物,最後才是人物。由簡至繁,從大塊的形狀慢慢學習捏、揉、搓、壓等更精巧、細緻的功夫,而這些學習製作的內容大致為中元祭期間展示的看桌、看生。因此若該年宗親會與謝源張師傅合作,謝源張師傅便會觀看學員善於製作哪些類別,水果、飛禽、走獸或昆蟲等,並派給學員分頭製作;而最難的看生,又分為大看生、小看生,大看生多半為封神榜角色,小看生則為傳統民間故事,主要由謝源張師傅負責製作。看生的人物臉部表情更是米雕製作上一大門檻,林絲婷老師也分享,光是臉部製作就能耗掉許多材料,抽屜打開可能都是失敗的半成品。

IMG 2051 scaled

家庭工作室

離開社大,林絲婷表示做為畢業學員也要漸漸學會獨立製作、掌握進度,除非過程面臨卡關或者感到靈感受限才會尋求師傅的指點與協助。雖非全職投入米雕工作,從林絲婷透露家中米雕的製品和工具如何「佔據」客廳與兒子的房間、變成她的工作室,仍可看出她在米雕上的持續耕耘;近年她更在樂齡中心開班授課,將米雕藝術繼續傳承。

人物形象的性別藩籬

在社大的學習過程中,不僅有機會參與中元祭看桌製作,也會有多名學員或者師生共同展覽在基隆文化中心,可盡情發揮創意、專攻自己擅長的方式呈現。因此展覽米雕不僅僅是祭典儀式中的看點,也不能忘記這也是一門藝術創作。而這樣精巧的手工並不受性別限制,更看個人的練習與天分,不過在練習的過程中,女性多半也會選擇製作女性形象,如仕女圖;而較肅穆的男性神情則多由男性製作。但從整體來看,在社大服務許久的林思婷也觀察到社大各課程的女性學員本就多於男性,甚至也有全班都是女性的課程,而米雕算是相對還有男性學員參與,否則男性形象的米雕就有可能跨越性別藩籬由女性製作。

米雕藝術傳承

從林絲婷老師分享的作品中,除了莊嚴人像,還有基隆的山水風景。米雕技藝不只用於中元祭,也是藝術創作的形式之一,遠看甚至有些像油畫的質感。為了吸引市民對中元米雕的興趣,林絲婷加入的雞籠米雕學會在中元祭期間會舉辦親子體驗活動,但林絲婷仍相當擔心,民眾體驗過後,米雕未來能否持續地傳承。米雕除了是林絲婷的童年回憶,也是基隆相當重要的文化記憶/技藝,她認同不斷推廣傳承的謝源張師傅和米雕學會,但是為任何年紀的對象授課或提供手作體驗,對她而言可能都難以將此門技藝傳承下去;尤其中南部也有不少捏麵技術團隊也會被請來作看生、看桌,但卻不一定遵循中元祭的製作傳統與佈置方式,看似多了新意,卻也少了點傳承心意。

IMG 2102 scaled e1690464385106

 

女也中元專題
【中元不離普】女性職人:連珍糕餅轉型推手郭克玲
【中元不離普】女性職人:宗親會女性做什麼?深訪宗親會總幹事劉鐙疄
【中元不離普】那些故事的「女」主角:基隆女鬼
【中元不離普】女性職人:和平島天顯宮資深誦經團團員藍桂美
Follow Kuanhsuan:
過往熟悉的基隆只在離家不遠的方寸之地,以及清晨和夜晚通勤才聞到的海的味道;踏入研究所後才發現自己從未研究過基隆的過去。希望能夠爬梳基隆歷史、翻譯不同外國友人視角,呈現基隆的前世今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