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中的女鬼?
談起靈異故事,第一直覺是不是都想到長髮飄逸,身穿白、黑、紅的「女」鬼,且幾乎是委屈悲憫、憤怒報復的故事?人對於鬼魂的想像與描述,是反映對生活的現象與價值觀。
甄嬛傳中,浣碧因重新取名而感到委屈不從,甄嬛轉移話題,情緒勒索說道:「你娘入宗廟要緊」,入宗廟代表受後人定期的祭祀。
女人到女鬼:「出嫁從夫」才能獲得身分與祭祀
民俗觀念認為過世的靈魂須藉由的「祭祀」,與社會持續產生聯繫,如祖先就是受後代子孫定期的祭拜;無人祭祀靈魂則會成為混亂社會秩序的根源。女性必須透過婚姻,成為某人的配偶,且有後代始可入祀,未婚或未有家庭名分的女性,在民俗必成為野鬼、孤魂,而靈異故事,以女性比例較高,使社會產生不安。
基隆女鬼報導
基隆在日日新報上,曾有幾篇鬼祟報導,均是女鬼,例如:大正5年(1916)東北角海岸邊出現20幾歲的烏衣婦人,誘騙採摘紫菜的夫妻往深水前進,導致人精神錯亂,如狂似醉不能言語,須道士收驚恢復。地方戒怕,深嘆野鬼猖獗。
然而,即使是有婚姻關係、有後代的女性,也有可能成為野鬼,使社會議論,例如:1933年3月10日田寮河上有一溺死女子,轉身成為幽靈,在2月的陰雨天不斷出現在幸橋(今日玉兔橋)上,全身濕溽並發出如地獄底層的聲音喊著:「請原諒我!」只要遇見的人都會發燒。
故事的主人是基隆東町(今信義區)某公司社員田添善雄的妻子福子,突覺自己是時代的錯誤而選擇自殺,化身成鬼怪是想要跟丈夫、兒子謝罪,取得原諒,最後由暖暖的高僧,在田寮河岸,透過普度的方式化解。
自殺是不祥的,用以逃離現實,自殺被報導往往也是以女性居多,女性以丈夫、兒子、家庭為生活重點,背負家庭任務,當無法完成任務,還須請求丈夫、兒子原諒。
無論是未婚、已婚的女鬼,被述說出來的故事,都將傳統父權價值下的束縛真實呈現。
無嗣女鬼如何被安置?
無祀孤魂,通常不分性別會被葬在一起,以「男性」性別的稱謂命名,如:有應公、萬善公,若是女性孤魂,會俗稱為姑娘廟、有應媽,常會依附在有應公旁,如:基隆南榮路上的萬善祠/金環姨廟。
萬善祠、金環姨廟與姓媽廟
依地方口述傳說,本地本就有萬善祠,金環姨為日治從嘉義至基隆發展,擔任藝旦,而因美貌遭致毀容,躲至萬善祠整理廟務,過身後被葬入萬善祠,一起受供俸,後加註廟名為金環姨廟;現場另外口訪到的故事為照顧家務、照顧長輩,未婚無後的女子,孝心感動地方,因此納入供俸。
也有女性孤魂單獨祭祀的案例,像是基隆烏橋頭的姓媽廟,不同報導人反饋不同的故事,整理如下:烏橋原為2跟大木綁在一起,為防水塗漆瀝青,因此稱為烏橋,每日傍晚時,橋上都會出現長髮女子(1-3位不等)或坐、或站的在橋上梳頭,原來為附近未被妥善入土的斗甕,一說是日本女子、一說是姓夏的婦女;因為害怕所以請道士來解決,並建立小廟迎請一尊神像,讓地方供俸。
但有趣的是,未有姑娘廟裡有男性孤魂的案例。姑娘廟祭祀對象,同樣是以未婚或未有家庭後代為主。
姑娘廟們由誰拜拜,普遍是由附近住戶,出於對亡者的憐憫協助祭祀,地方會發展自發性的普度,或成為以祭祀為目的組織,如:姓媽廟現有登記組織,成員以附近居民為主。另外,若是生活上有相同處境或遭遇者,也會產生投射,透過祭拜獲得安慰,如:金環姨廟的供桌上常擺放化妝品、明星花露水,常年會有百合花。
總結以上,女性在傳統社會處於劣勢,生前的苦痛或不平不容易被重視,往往在死後留傳的故事裡,才充分顯現形象與個性,提供後世另一個觀看的角度與思考社會框架下的不平衡。
資料來源:
專書:
- 陳秀華(2018)。臺灣女鬼: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臺北:臺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 林富士(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臺北縣文化中心。
期刊:
- 呂理政 (1994),鬼的信仰及其相關儀式,民俗曲藝,90卷頁147-191。
- 林美容 (1994) 。鬼的民俗學。臺灣文藝,143卷。
女也中元專題 【中元不離普】女性職人:連珍糕餅轉型推手郭克玲 【中元不離普】女性職人:宗親會女性做什麼?深訪宗親會總幹事劉鐙疄 【中元不離普】女性職人:基隆米雕師傅林絲婷的回憶與技藝 【中元不離普】女性職人:和平島天顯宮資深誦經團團員藍桂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