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消失,就是一個警訊。你沒有了北管,那你基隆還有什麼?」
基隆中元祭的起源,最常見的說法是起自清代咸豐初年魴頂的漳泉械鬥,死傷者眾,為了停止這樣的族群訓鬥,地方人士提出「賽陣頭代替打破頭」,以比拼陣頭的方式代替流血破頭,同時也開啟民間遊藝團體在迎神賽會比較技藝的風氣,更讓同屬北管的西皮與福祿兩派長期的較勁。
北管戲曲西皮和福祿派別清朝中葉自宜蘭傳入基隆,到了日治時期發展到達了極盛,一直到了國民政府時期,更是在基隆各大廟宇的廟會陣頭表演中獨領風騷,「賽陣頭代替打破頭」那場老文青的battle仍讓人津津樂道。
盛夏的午後,踏上階梯後推門走進了白熾陽光灑落的港邊LOKA咖啡館,林茂賢老師已經在那了,在鷹盤旋著的海港旁,對基隆北管有深入研究的林茂賢老師,要跟我們聊聊這場屬於基隆的北管榮光。
問:你是什麼時候對於傳統民俗感興趣的對於老師來說有怎樣的吸引力?
林茂賢老師:在我高中的時候,熱衷的是彈吉他,唱唱民歌那我那個年代最流行的是聽熱門音樂與彈吉他,是非常時髦的事一直到大學的時候,我才察覺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一直在消失,一直在萎縮,讓我一直在反思詢問自己我們的文化中的傳統在哪裡,當這個傳統消失後,我們還有什麼?其實一開始的時候,那是一種責任感,一種我們應該要保存自己的這樣的東西的責任感。
為什麼會有這種責任感呢?我想是跟我是宜蘭人有關,宜蘭是歌仔戲的發源地。對宜蘭人來說,不知道歌仔戲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所以開始接觸歌仔戲,再來就是因為家族的關係,爸爸,阿公都是北管社團的成員,所以小時候就看我爸爸,阿公在廟會吹嗩吶,所以那個東西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沒有刻意要復興中華文化,沒有那麼偉大,純粹的是一種對自己傳統的反思,就這麼單純。
問:北管對於老師來說有怎樣的吸引力?
林茂賢老師:這個應該是要分成說傳統戲曲跟民俗,傳統戲曲如我剛所說,我是宜蘭人,我認為我應該要了解歌仔戲;而北管是因為我的家族,從小每天都在聽,那本來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對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只是我從來沒有去親近。
以前我會去聽,但是我不會去學唱歌仔戲。在那個年代,我學歌仔戲是跟廖瓊枝學的,學的方式不是去跟她學的,而是聽著她的唱片在那邊跟著唱。其實那個時候只是喜歡唱而已,民俗更簡單,就是我看到很熱鬧,會覺得就是很好玩。很簡單,其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問:請老師略述一下以前的熱門音樂「北管」,是如何盛行於宜蘭及基隆地區?
林茂賢老師:在談北管之前,我想先談談廟會,因為你會發現說北管的音樂風格,其實非常符合台灣廟會的需求廟會需要什麼熱鬧我們台灣最早流行的是南管,南管就像是我們台灣的古典音樂,那個風格完全不符合我們廟會需求,我們廟會最需要熱鬧,熱鬧就是北管。它的音樂風格完全符合台灣的廟會需求。那我們台灣的傳統藝術最主要是在哪裡呈現?就是在廟。
廟口就是行動音樂會,那裡就是我們的文化中心,我們民間的文化中心。這些東西本來就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很自然的呈現。
以前盛行的時候每天幾乎都會有是因為當時社會背景的關係,那時候沒有電視,電腦,手機,吃飽沒事做的時候,就是你拉胡琴,你打鑼,我來唱這樣子,就是現在的卡拉OK。在那個年代沒有什麼休閒娛樂,民眾的休閒之餘就是學北管。而當你加入聚樂社,你參加得意堂,這是很光榮的象徵,一種社會地位的表徵,也變成說為什麼這麼小的一個基隆有四十幾個北管社團,大家爭相加入。北管會這麼流行,跟這個社會背景有關係。
問:請老師描述一下「西皮」和「福祿」派系之間的特色及差別。
林茂賢老師:「西皮」和「福祿」派系的分別,首先就是社團名稱不一樣,像堂,軒,園就是“西皮”,社就是福祿,而比較特別的就是靈義郡,它就是我不要跟別人打,所以就跳出來變成郡,意思是我不屬於西皮,也不屬福祿,你們去打就好了。
再來就是拜的戲神不同,福祿派是拜西秦王爺,西皮派就是拜田都元帥。樂器當然也不一樣,西皮就是京胡,福祿就是椰胡。大概就是看名稱跟拜的神不一樣,壁壘分明。
像我們這樣同一個社跟我們是不是來自同樣的故鄉是沒有關係的,是跟老師有關。老師是聚樂社,那學生就會屬於福祿派,你是得意堂就會屬於西皮派。而泉州主要是流行南管,漳州是北管,所以北管主要是以漳州人為主題,比較不會發生說泉州人來學北管,還沒學先打起來的事情。
問:請問以前的音樂械鬥是先以怎麼樣的形式開始比賽,最後衍出嚴重械鬥的情形?
林茂賢老師:石硬港是一個分界,我如果以前要去找人是不能,要繞非常大的一圈去找人,走到別人的界線是可能被打死,嚴重到這種程度以前沒有那麼嚴重,就是單純的音樂比拼,我演奏完換你演奏。本來演奏完就可以結束,但是這樣不行,我因為不高興,所以等你演奏完,我要繼續演奏。那換我演奏完,你也不高興了,所以換你繼續演奏。像彰化本來說要演一天,結果演了二十幾天。比拼就是你演不下去就是你,你沒有面子。最後變成說原本是對台,最後便對抗,開始打。但後來還不只是這樣,你跟我同派就會來支援,他跟誰同派誰就會來支援。所以會越演越劇烈,越演越嚴重,最後就開始械鬥。
問:請老師描述一下雞籠中元祭與北管之間的關係。
林茂賢老師:一個其實中元祭的原來就是漳泉殺鬥,後來改做拼陣頭,不要打破頭,我們改拼陣頭那拼陣頭要拼什麼那當然就是那時候最出名,最流行的熱門音樂,就是北管,所以就開始各個軒社開始較勁。當從有中元祭開始,北管就是裡面的重要腳色。後來還有北管有多熱鬧,就是靈義郡去踩高蹺,但這很多年前已經消失了。以前靈義郡就在高蹺上面多了舞獅,來看你要怎麼跟我拼。所以不只是音樂,我還加上舞獅,還加上高蹺,也增添了許多的可看性,但很可惜的是這些東西也逐漸在消失了。
問:請老師描述一下近年對基隆中元祭的觀察。
林茂賢老師:我們說從有鷄籠中元祭就有,這幾年不是說許多傳統的東西,是慢慢消失我十幾年前看過靈義郡演,幾年十來沒有了我以前在廟口看得意堂,現在也沒有了。啊剩每一年中元祭的時候,還有北管在遊行,到去年竟然完全沒有了。有去台北調一些人來,但那都不是在地的。所以我會很驚訝的是,曾經在這一片土地上很流行,為什麼會消失了。而且,以前打最兇的就是基隆,怎麼會突然北管就消失了。我會想說這東西我們再不去做,他將會在基隆永遠消失。
那曾經輝煌的一面也會被掩沒而大概90年代的中元祭是我印象中,90年代那個時候大概是最活絡的,像我前面說的高蹺陣都,就真的在拼陣,為了面子問題,我們這個姓絕對不可以輸給別人。但現在這種拼搏的精神沒了,現在好像是應付而已,但這也不能怪他,因為現在人對於姓氏宗親的認同感。現在這種宗親的概念是模糊,而且淡薄的。現在宗親的凝聚力已經在崩解,你也很難去支持了。
這種文化逐漸在消失,北管消失,就是一個警訊。你沒有了北管,那你基隆還有什麼?
問:請老師描述一下現今北管的情況以及要如何將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林茂賢老師:北管方面我是一直要求他們要做傳承。這需要有人出來進行整合,讓有興趣學的人可以方便得到資訊。像台北有很多年輕人很熱絡在學習,彰化也是,但為什麼唯獨基隆沒有辦法延續下去?而中元祭則是原來的精神不見了,更嚴重得是變成了元宵燈會。
我是覺得說中元祭不一定要很熱鬧,不一定要弄得很大。雞籠中元祭既然是要緬懷那些在械鬥,死去的先民,我們應該是要讓他溫馨,要去強調基隆人對於基隆的認同感,不同族群一起來關心基隆,我認為這才是他的精神。還有我們現在一直強調放水燈,普度卻很少人知道,但普度才是重點。像普度的麻油雞湯,是給因為難產死掉的婦人,你看這多慈悲心。而蛋糕,披薩是給法國人,西班牙人,但過去我們完全沒有去強調這些東西,很多人完全都不知道,這才是應該要被強調的。
最後,因為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我們會要求基隆市政府要把雞籠中元祭,北管納入教材。我認為凡是基隆的孩子,都要知道雞籠中元祭的由來,什麼是北管,這些東西才能傳承下去。
| 林茂賢|
1960年生於宜蘭縣羅東鎮。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民族學博士班研究。現任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職副教授,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所)兼任副教授,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曾任“民俗曲藝”雜誌編輯,「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秘書,「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戲劇組評議委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蘭陽戲劇團」副團長,「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表演藝術聯盟」常務理事。目前擔任文化部中央審議委員,及各縣市文化局傳統民俗類之審議委員,宜蘭縣政府縣政顧問。著有“台灣民俗記事“,”福爾摩沙之美 – 台灣傳統戲劇風華“,”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等書。
|參與基隆中元祭|
你是否對傳承166年的基隆中元祭感興趣? 想一探這百年祭典的內涵?留下聯絡方式,活動第一時間通知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