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城市經歷多次戰爭與大型死難,還因為多元族群聚集導致大規模械鬥跟傷亡,你覺得這個城市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在那裡生活的人們,又會怎麼跟歷史和解?
每年農曆七月,基隆會足足鬧熱一整個月,除市區掛滿燈籠之外,各處都可以感受到濃厚的節慶氛圍,放水燈遊行那一日,基隆市區封街,人們也蜂擁上街一睹各姓宗親會的水燈頭精彩較勁兒!
看似嘉年華的鬧熱慶典,竟然是因這片土地上所經歷的多次戰爭及大規模死難而來。
基隆,台灣最北端的城市,戰略位置上易守難攻之地,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且因海口地緣關係,這裡的人多半靠天吃飯,只是大海無情,意外跟明天,哪一個會先到,沒有人知道。
基隆,容納了多元族群,也有不可避免的分歧。
最著名傷亡事件的就是漳泉械鬥,漳州人跟泉州人在這塊土地上爭搶資源,畫地分界,也因此紛爭不斷,最終導致了大規模的死傷。
為了改變這樣的氛圍,他們成立了宗親會,讓15個姓氏凝聚在一起,每年輪流舉辦中元普度,對海上,陸地上的亡魂及無主孤魂廣為布施,以祈慰先民亡魂,也藉此祈求來年平安。
因此,雞籠中元祭的重頭戲,其實是普度。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主普壇會擺放傳統三連桌宴請老大公(也就是好兄弟們)欣賞看生米雕,也飽餐一頓。
這一整個月的慶典,幾乎是為好兄弟量身打造,在鬧熱的節慶氛圍裡,更多的其實是基隆人對亡魂的敬意,以及想與歷史和解的心意。
紀念亡者,能讓我們明白生與死之間,不僅僅只是陰與陽的分界,生命的價值,並不會因為死亡而消逝,只是用另一種方式延續。
雞籠中元祭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是無形文化資產,且擁有全台中元祭中最完整的科儀,不僅是台灣社會從古鑑今的最好素材,也詳實呈現台灣人的宗教信仰內涵。
不過,近年來理解雞籠中元祭內涵的人似乎變少了,也有許多人對於中元普度的重要性不甚明白,我們希望能讓中元祭的重要性重新被看見,並紮根在每一個人心中,讓「他們的中元祭」,變成「我們的中元祭」。
|參與基隆中元祭|
你是否對傳承168年的基隆中元祭感興趣? 想一探這百年祭典的內涵?留下聯絡方式,活動第一時間通知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