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大家會說開鬼門,但基隆人卻是「開龕門」,因為對亡魂抱持敬意,所以將其神格化。
「呷飽沒?」這句再平常不過的問候,我們從小到大聽過不下數百次,無論是長輩對著小小的自己講,或是聽著大人們以這句話做為招呼語,開啟接下來的話題。這樣的問候可以看出,台灣社會很重視溫飽,所以我們常聽人家說「民以食為天」或是「呷飯皇帝大」。
基隆,是個海港城市,也是一個經歷多次戰爭與大型傷亡,還因為多元族群聚集導致大規模械鬥的地方,這裡的人生活跟海洋息息相關,多半靠天吃飯,意外跟明天哪一個會先到,沒有人知道。可是這些歷史的苦難,還是需要和解。
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會怎麼跟這些苦難和解呢?吃。對,就是吃。說明白一點,其實就是款待在這片土地上逝去的生命,我們相信因果、重視靈魂的延續,所以基隆人將心力投注到中元普度上,希望能藉由這一個月的盛情款待,讓亡魂得以重返人間享受我們為他們準備的假期。
農曆七月,大家會說開鬼門,但基隆人卻是「開龕門」,因為對亡魂抱持敬意,所以將其神格化,不過,在開門讓好兄弟進來之前,需要先跟在地的神明拜個碼頭,中元祭輪值主普的宗親會,在農曆6/28先行拜訪放水燈遊行時,隊伍會經過的基隆四大廟:奠濟宮、慶安宮、城隍廟和覺修宮,除此之外,也至開基老大公廟,向眾神明與老大公「打招呼」,祈求即將到來的中元祭順利圓滿。
拜訪完四大廟之後,農曆6/29會點起路燈,替即將來人世間度假的好兄弟照路,這個儀式稱「起燈腳」,總計會點亮上千盞燈,廟前廣場也同時點燃鞭炮,氣氛沸騰。
這些都準備好以後,農曆7/1,該年度輪值主普的宗親會便會至老大公廟進行開龕門儀式,午時一過,先用傳統樂曲北管揭開序幕。老大公廟事先也會舉行祭祀,再來由輪值主普宗親會準備三牲、菜碗、果品與財帛,打開龕門之前,要在登記簿上登錄開龕門的時辰,即可開啟龕門,召請所有亡魂來陽間接受足月供奉。
鷄籠中元祭,足足會持續一整個月,基隆也因為歷史背景的關係,還保有全台最完整的科儀,農曆七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變成了所謂的「鬼月」,但其實在那些禁忌跟口耳相傳的小故事之外,農曆七月可以說是一年一度的感恩月,我們想說的是,我們沒有忘記過去、也會持續紀念那些過去。
|參與基隆中元祭|
你是否對傳承166年的基隆中元祭感興趣? 想一探這百年祭典的內涵?留下聯絡方式,活動第一時間通知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