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早期是一個移民社會,基隆中元祭的由來最常見見的說法是清代咸豐初年發生於基隆魴頂的大型漳泉械鬥,造成無數死傷後有志之士建老大公廟,但基隆除了移民社會的眾多死傷外,還因為天災地形等發生過無數次的海難、礦坑災難,歷史上多次的戰爭,如清法戰爭、乙未戰爭等等,都為基隆帶來許多死傷苦難,為了安撫這些死難的孤魂野鬼,所以基隆人特別重視中元祭與普度 。
普度當天,基隆各地都會有普度的儀式,可以分為公普、廟普、私普與家普,最知名的就是擺在主普壇前的公普三連桌(金松宴),主普壇的位子也有變過,遷到中正公園來也是快四十五年前的事了。
農曆七月十五的普度當天也是地官大帝的生日,為了區別給地官大帝的生日宴跟好兄弟的飯菜,好兄弟們的飯菜上插著香。基隆的普度充滿對這些孤魂的想像,為了滿足不同的孤魂,三連桌分為葷食桌、素食桌跟西洋食桌。
走進普度場時,最先可以看見的是慶賀地官大帝的供品,可以看到有壽桃、麵線、鮮花、素果還有素菜十二碗,而接著看到的是讓好兄弟吃飯前可以梳洗、打扮一番的器物桌,處處展現陽間人們對死去的人充滿人情的照顧與想像,器物桌上會擺了盛清水的臉盆、漱口杯跟牙刷、牙膏、毛巾跟香皂讓好兄弟梳洗,為了死去的女性們,還會準備紅花跟澎粉讓女性好兄弟可以打扮一下,也有準備了香菸給有抽菸的好兄弟,種種器物,都透著世間人們對死者體貼入微的同理心想像。
三連桌上的供桌食,從頭到尾可以看到從平民到帝王的豐富菜色,種種精美象徵山珍海味的看生,更是讓人嘖嘖稱奇的米雕藝術創作,西式連桌除了各種三珍海味外,還會有蛋糕船跟蛋糕城堡等十四道大菜;葷食連桌則有五牲雕、葷漢食盤、飛禽米雕、葷九龍碟等十五道菜;素食桌也絕不馬虎;素五牲禮、素山獸雕到水果籃、小看生共十二道菜。
在普度桌上,可以看到種種的象徵,比如象徵山珍海味精華的「薑」(山珍)跟「鹽」(海味),還有依照華人飲食習慣的最後一道菜―「空心菜湯」,一般普度會用燙的半生不熟的半生菜,大多是使用空心菜,連根帶葉的放在好兄弟前來的路上,或者沐浴亭(洗臉水盆)旁,半生不熟的菜,強調了人與鬼的疏離關係(和好兄弟的關係既疏又親),又暗示著希望好兄弟吃完可以速速離去,我們雖然誠心招待,但是又無心留你。
無論是什麼鬼,本地人或是外國人,只要是你曾經在基隆的歷史上曾被記憶,基隆人都在三連桌上沒有遺漏的招待了你,留心那些小小的細節,桌底下還擺了麻油雞湯,給那些在過去時代地位較低的女性(尤其是難產去世的婦女),留了一碗補湯,什麼是那些死去的好兄弟回到陽間最想吃的、最需要的,基隆人世世代代皆謹記這份照顧的溫暖心意,這塊土地上的人情之美盡在於此。
普度,對基隆這塊充滿歷史與死難傷亡的歷史記憶土地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空虛的科儀,而是世代的基隆人對這些好兄弟的唔甘、不忍心,一份情意,那些苦難的、悲傷的,我們,從未遺忘。
|參與基隆中元祭|
你是否對傳承166年的基隆中元祭感興趣? 想一探這百年祭典的內涵?留下聯絡方式,活動第一時間通知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