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基隆中元祭 » 【中元不離普】雞籠中元祭專訪 林承緯:對看台灣與日本的中元祭典

【中元不離普】雞籠中元祭專訪 林承緯:對看台灣與日本的中元祭典

posted in: 基隆中元祭, 走文化 0

對於基隆人說中元祭是什麼樣的一個祭典?對於基隆人來說,中元祭的重要性在哪?中元祭對基隆人來說是怎麼樣的想像?我們會看到說我們其實都太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當別人認為要我們需要熱鬧點、需要傳統點,那我們一定要去屈就於大家對我們的看法嗎?

林承緯

午後,承緯老師已經在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餐廳等著我們了,有著濃郁學者氣息的老師在談起最愛的傳統民俗宗教時,神采瞬間飛揚起來。今天對台灣和日本祭典都有深厚研究的承緯老師,與雨都漫步以「對看台灣與日本中元祭典」為主題,談談自己對民俗、宗教的想法與對基隆中元祭的反思

中元祭典

1.您是什麼時候對於宗教、傳統民俗感興趣的?

林承緯老師:

我的家庭不是很傳統的家庭,我的祖父是醫生,而且是日本時代時候很早期那種菁英的留學生。我祖母也是當時家境不錯,在日本有讀到大學。對於我的祖父、祖母來說,傳統都是需要去學習的

因為祖父、祖母在日本住很久,回到台灣之後,我們家剛好是比較不知道要怎麼去做傳統的事情,都需要去模仿隔壁鄰居怎麼做,就像隔壁是怎麼普度,我們也去準備一樣的東西跟他們一樣普度。而我從小就覺得為什麼我們家什麼都沒有,覺得很奇怪。其實我們家也沒有說很喜歡我去接觸這類東西,因為他們不清楚,但他們也沒有覺得說不好,主要是不清楚這類東西是怎麼樣。由於從小就沒有這類背景,所以我覺得蠻好玩的,而這種好玩不只有覺得宗教好玩,對於一般生活來說也很好玩。例如說你們家是吃什麼東西啊,你們家的客廳擺放是如何阿,我對於這些東西都非常感興趣。

由於我們家族背景的關係,跟我自己興趣的關係,所以我自己對於日本傳統的掌握很好,有時候比台灣還更好。此外,也因背景的關係,我可以很容易轉換兩個文化,一個是台灣文化,一個就是日本文化。

2.對於老師來說宗教、傳統民俗有怎樣的吸引力?

林承緯老師:

我們在說什麼是台灣特色的時候,他的文化當然有豐富的宗教、傳統,其他國家像日本、韓國當然也都有。台灣有趣的是說,我們文化不是那麼的單純,而這個不單純在基隆就很清楚。基隆有很多不同的時間點,像在這個地方活動的人、行為、思考,還有包括各個不同地方的人死在這個地方。

台灣的傳統文化很多元,而祭典、文化的本身對我來說是一個比較傳統社會的縮影,對於觀察這些縮影,或是去探討這些傳統的部分,很單純的覺得文化很有趣。另外像拜拜其實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但為什麼我們還是有很多人需要去做這麼麻煩的事情,那我自己認為這是一件蠻有趣的事。宗教、傳統、文化,就是如此的有趣。

由於我自己擔任全國不少縣市的文化資產委員,對台灣各個地方都有一些把握,看了很多東西。我認為宗教祭典裡面所保留的文化本身,確實還是有趣的。那有趣的本身,是其他國家文化沒有辦法去取代的,還是跟其他國家有很大的差異。差異的本身不是說透過宗教信仰去建構出這是台灣文化,我們應先從自己身邊看,哪裡有與其他人有這個不同文化的樣貌、文化的表現。我覺得這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文化很重要的一個工作。

3.請老師描述一下台灣及日本的中元祭典。

林承緯老師:

日本的中元祭典與台灣的中元祭典也有些類似,不過日本的中元祭典特別在於說他們有些是過國曆的部分,有些是過農曆。我們以普度的部分作為舉例來看,我們現在普度的部分,很多人會拜泡麵、其他一些餅乾,有些三牲也會買真空包裝的,但我們可以想一想說這樣好兄弟真的能享用到我們的心意嗎?例如說給好兄弟泡麵,但你必沒有給他水,要怎麼讓好兄弟享用熱騰騰的泡麵。當好兄弟看見真空包裝好的臘肉,他也沒有辦法立即享用。

雖然以前中元祭普度是都要煮好,甚至要打開給好兄弟享用,不過現在是可以這麼做的。主要是因為社會本身還是要去順應到說你的供品擺了一下午,結果拜完什麼東西卻因為天氣太熱都壞掉不能吃,這麼做並不划算。

而日本的部分,他們在普度完之後,基本上日本人就不會吃供品了,他們會將供品放水流。日本人能這麼做也是因為在日本祭拜供品主要是祭拜蔬菜類比較多,與台灣不太一樣。在台灣沒有辦法這樣放水流,因為普度一隻豬公那麼大該怎麼流,這也是文化之間有趣的地方。

4.請老師描述一下台灣與日本對於傳承延續之間的差異。

林承緯老師:

我們來看日本的京都為什麼會成為很厲害的知名古都,並不是說京都天生就做很好,而是他們犧牲了很多權利、犧牲了很多他們享受的條件。譬如說,京都他們將他們市中心很多的商店招牌,強迫不能用很鮮豔的顏色,要用比較符合古都的傳統基本色。現在到京都會發現說這麼有古都的特色、風味,覺得京都非常厲害,但在這個厲害之間,並不會知道說其實招牌改色也是由商家他們自己出錢的。

我們來看說以台灣的社會條件,還有人對於文化的觀念,以及民族性來說,我們不太可能做出第二個京都,我們應該要去看在台灣社會需要什麼樣傳承延續。畢竟我們社會本身是共同利益,你不可能要求說要整個城市都是古蹟。

而且當傳統的東西不做改變,要完全轉換成現在的生活時,是會有問題產生,且這個轉換是需要非常大的成本。一個健康的城市應該要去算說他能夠在傳承延續上做多少努力,而不是說認為什麼必要,就必須要去保留。

5.請老師描述一下對於鷄籠中元祭的觀察。

林承緯老師:

基隆中元祭最近的問題有一部分就是說祭品的規格化,雖然規格化是方便,但就會有可能流失掉地方的特色。另外就是近幾年的水燈遊行,像之前有很多的小蘋果。我個人是覺得並不驚奇,因為小蘋果比較便宜。

當社會本身沒有準備那麼多成本去做傳統的時候,就會有可能出現這樣的變化。當承辦的宗親無法像以前那麼寬裕,也只能用其他辦法來完成這些事情。

我們應該要想說要如何去鼓勵每一年的宗親會,可以做一些與學校建教合作,或是與過去的老軒社合作,雙方都出一點心力,來為明年中元祭來做準備。又或者說我們基隆因為從以前就是港口,我們可以很快速地融入外來的文化,能夠展現出我們什麼樣的文化都有的特色。

我覺得文化資產是源自於我們的生活,而不是我們認為這些東西我們不喜歡卻還是要硬留的,我認為這沒有必要去這麼做。

6.請老師描述一下我們可以透過怎樣的方式讓鷄籠中元祭傳承下去。

林承緯老師:

我們可以先從不同的角度先來探討中元祭,來討論說為什麼鷄籠中元祭時間會那麼的,甚討論說農曆七月基隆有多少的普度。我認為在科學時代要做一些科學的事情,將一些文化的部分記錄下來。

另外,最重要的部份是對於基隆人說中元祭是什麼樣的一個祭典?對於基隆人來說,中元祭的重要性在哪?中元祭對基隆人來說是怎麼樣的想像?我們會看到說我們其實都太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當別人認為要我們需要熱鬧點、需要傳統點,那我們一定要去屈就於大家對我們的看法嗎?

如果每年的農曆七月對基隆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祭典,是很重要的一個時間點的話,基隆人應該要用自己的眼光來看鷄籠中元祭。不需要其他的光環,基隆人就能夠將自己這重要的祭典繼續延續下去、傳承下去的。

林承緯老師

專長:民藝美學、民俗學、傳統藝術
學歷:日本國立大阪大學博士(美學.民俗學/文化表現論專攻)
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CTA1

|參與基隆中元祭|

你是否對傳承166年的基隆中元祭感興趣? 想一探這百年祭典的內涵?留下聯絡方式,活動第一時間通知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