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基隆中元祭 » 【雨都文化】基隆中元祭-從海洋文化孕育出基隆無形文化資產

【雨都文化】基隆中元祭-從海洋文化孕育出基隆無形文化資產

posted in: 基隆中元祭, 走文化 0

「呷飽沒!」這句街頭巷尾常見的招呼語,全然顯現台灣人好客的性格,街坊鄰居碰巧遇見也總能聊上幾句,甚至會邀請對方到家裡吃飯,對我們來說,「招待客人」是一件光榮的事。

基隆人的好客,更延續到另一個世界,每年農曆七月,基隆總會籌備一席盛大的「辦桌」,我們希望「客人們」不僅吃飽,還要吃得心滿意足;雖然有禮,卻也懂得維持剛剛好的距離。

這是一種情感的寄託、也是一種和解的方式,更是,基隆人的日常。

主普壇

海洋,中元祭的起點

大海,是萬物初始的源頭,不只孕育了生命、土地、文化,也是中元祭的起點。這片國境之北的土地,歷經西荷、清代、日治、戰後等時期,在台灣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臨海的地緣位置也讓這座城市的故事,如浪潮般起落。

在這個以海洋文化為底蘊的城市,與大海對話,成了基隆人的日常。在這樣的日常中,鷄籠中元祭,則是最不平凡的日常。

每年一到農曆七月,基隆市區主要道路上便會掛起燈籠,插滿「慶贊中元」旗幟,家家戶戶拈香、設供桌,我們知道,基隆的盛事就要開始了。

 

為何「慶贊」?了解基隆的中元節祭典

中元節原意是為了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家家戶戶亦會祭拜祖先,佛教徒會在這一日舉辦法會、供養眾僧以利將功德迴向給父母,稱盂蘭盆節;道教則稱地官赦罪日,除祭祖外,也祈能赦免祖先亡魂之罪。

因此中元祭不僅寬慰亡魂、也是孝道的展現,更是對歷史的重新詮釋,基於這樣的情感,面對生死的態度,漸由恐懼轉化為關懷,曾經的苦難,仿佛也因此獲得和解的機會

基隆的中元祭典,始於咸豐五年(1855),最初的目的是為祭拜死於械鬥、海難、瘟疫等的先民與無主孤魂,並藉由各姓氏宗親會輪值擔任主普,以血緣關係弭平地緣間的衝突,在農曆7/15這一天舉行普度施食儀式,也造就了這即將邁入第164年的獨特祭典。

 

施放水燈,海洋作為一種媒介

燃放水燈的習俗南北各異,中南部的放水燈多半不是群眾參與的大型活動,而是負責燃放水燈的相關人員前往,不過中北部則比較注重群眾參與,因此基隆市在最重要的普度儀式前一晚,各姓氏宗親會的人員與陣頭皆會前往慶安宮,燃香膜拜大士爺,並將香插到水燈頭前,鞭炮點燃,遊行隊伍就此出發,各式陣頭、藝閣前後接續,繞行基隆四大廟與市區重要道路,最後前往八斗子望海巷,岸邊的供桌、供品已準備妥當,等待漲潮時刻到來。

藝閣車

 

這一天,海灘上擺放著各姓氏一個一個絢麗的水燈頭,代表的是誠摯的心意,誦經結束之後,紙錢、經衣隨著水燈頭被推送入海,火光中燃燒的水燈頭,隨著浪潮被推送到最遠處,煙花綻放、火持續旺著,替海中的水鬼及孤魂指引一條上岸的道路。

海洋文化

 

普度施食,看桌看生看歷史

農曆7/15當日,主普壇一早便會由該年輪值主普的宗親會前往籌備,對於要普度的對象,雖然看不見,但仍保持崇高敬意,三連桌上除了擺滿豐富菜色,還參雜以假亂真的米雕藝術,另有看生台供亡魂觀賞,祭壇兩旁並設有「翰林院」、「同歸所」等紙紮房舍,好讓來參加普度的孤魂野鬼盥洗、休息,等待普度儀式開始。

一年一次的普度施食儀式,蘊含對生命的關懷,以及對這座城市過往經歷的紀念,體現了面對生命消亡的不同心情,也從此刻開始,與過去的苦痛和解。

海洋文化

 

基隆的光芒不刺眼但恆久,這座城市的故事低調但凝練,海流不停,將錯綜複雜的時間軸梳理成現在的樣貌,也讓基隆的中元祭典持續傳承。

*本文與臺灣海洋教育中心聯合刊登

|參與基隆中元祭|

你是否對傳承166年的基隆中元祭感興趣? 想一探這百年祭典的內涵?留下聯絡方式,活動第一時間通知你!

CTA2 1

Follow Neil:
喜歡基隆,喜歡海。覺得基隆的雨,是一種鄉愁。相信所有曾被時代淘汰的事物,都會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