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式起重機司機李永聖
Home » 基隆人 » 【基隆人】職人訪談:橋式起重機司機- 李永聖

【基隆人】職人訪談:橋式起重機司機- 李永聖

posted in: 基隆人 0
職人背景:
身在 1970-80 年代的海港城市,進入橋式起重機司機培訓,不僅能夠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又能習得一技之長,而成為熱門就業管道之一。
1963 年出生的橋式機司機李永聖回憶,當年除了可以選擇成為職業軍人外,很多同學也會選擇進入橋式機的培訓後就業,而且曾在臺船上班的父親也建議他接受培訓;現於中國貨櫃運輸公司(簡稱中櫃)的子公司—中友船舶貨物裝卸承攬公司工作。李永聖長年的工作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從散裝貨物到貨櫃化,工作體驗差異很大。
不怕站在 11 層樓高而有了操作起重機先決條件,再加上李永聖一路從船上起重機再到陸上起重機,能夠平穩地吊貨來自眼睛要利、觀察好角度與重心。而這份相當仰賴體力活的工作,只要想賺,在勞動基準法尚未完備的年代,隨時都能增加工時做工。許多工作的鋩角(mê-kak)和趣事,沒有聽他說過真的不知道。

你不知道的橋式起重機操作員|橋式貨櫃起重機

以下對話受訪人—李永聖,簡稱:李。

# 成為橋式起重機司機

李:國中畢業訓練兩年,再自己去半工半讀,讀高中,差不多高二的年紀就已經準備出來上班。總共有十九期,我是最後第二期。中船和港務局裝卸養成班,以前我們那個年代的小孩子畢業,只有這兩個地方,可以減經家裡負擔,不會收註冊費,對家裡減輕很多一畢業就有工作,中船那邊也是啊,我有同學都在那邊。

 

# 操作橋式起重機經歷

李:我以前也是開船上起重機,只要任何一艘船,船上的設備,不管什麼品牌我都會操作,一上去就要馬上適應,難度很高,而且如果在吊貨的時候,貨的重量會造成船身傾斜,那個更危險。因為以前的工作,貨沒有放在地上讓堆高機插的,因為那還要再一個堆高機的錢。所以他就是要直接放在卡車上面,人要直接在卡車上工作,那個很危險。

橋式起重機進行貨櫃裝卸作業
橋式起重機進行貨櫃裝卸作業。

# 說到散裝的年代

李:散裝的一些我們俗稱「包子」、「吃包子饅頭囉!」一包一包要人力搬的那種,現在已經沒有了,大部分都已經進到貨櫃。以前整艘船來的時候,比如說太白粉,一個船艙裡面兩、三萬包,你就是一直搬,搬到這兩、三萬包搬完為止,很累,還有水泥,也要這樣搬。一天要吃五頓,十點一頓,三點一頓,這兩頓是加的,手都會磨到沒有手指紋,可以去搶銀行了(笑)。

搬貨經驗

李:有啊,都要去,那時候如果體力夠的話,可以下去工作,做兩份工作,可以賺兩份薪水。以前吊的人的薪資,跟下面【搬貨物】的人的薪資是一樣的,所以你這邊做,也可以下去做啊,你能力夠的話,你體力好的話。

從散裝邁向貨櫃

李:單位包裝以後,就是貨櫃化,貨就不會跑出來,所以你就不會看到【貨物】。以前我們是散裝化,貨在船裡面,什麼貨你都可以看到,酒也會造成你邊做邊喝酒。因為裡面有酒啊!

散裝貨的趣事

李:現在看到的是冷凍櫃,以前是冷凍船,要進去工作的時候,你要穿防寒夾克。要搬出來,他會開一箱蘋果,整箱的喔,就說:「你們就吃這一箱,其他不要給我開。」(笑)其實你也吃不多啦,一個早上頂多吃一兩顆蘋果啦,但是以前蘋果很貴啊,我們以前有一些人貪心會吃多一點,他就會落屎(làu-sái,腹瀉),吃太多。還有有些漁獲也是冷凍船,螺肉什麼的,我們也是要這樣搬。現在沒有了,都在貨櫃裡,都看不到。

橋式起重機作業高度高達11樓
李永聖已習慣在將近11層樓高的空中作業。

 

# 操作橋式起重機而不怕高山|橋式起重機高度

操作橋式起重機都不會怕嗎?

李:一開始會怕的人也有啊,我以前有一個學長,我們一起受訓,他上去就蹲在那邊,我說走啊,他說你先走,我說為什麼,他說這條路我沒辦法賺了,我要回家了(笑)。他就回去開堆高機,叫他動他不敢動。其實習慣就好了。上去久了以後,那個高度你根本就不會怕,去爬山的話就會覺得,哇好漂亮喔。你有去爬過劍龍稜嗎?走稜線,稜線都可以用跑的(笑),因為你不會怕,不會怕就不會緊張,不會緊張就不會出太多力,不會出太多力體能就可以保留,在那邊就不會怕,一直緊張一直出力,到最後你就沒有辦法下來。

最喜歡的工作季節

李:我們不可以偏好哪個季節。夏天風平浪靜的時候,會很熱,喜歡晚上做;冬天會喜歡白天做。颱風、東北季風、寒流要來之前一、兩天風浪會比較大,來了之後會比較穩一點。最大那一兩天,鋒面過境那個浪會很大,我很不喜歡,如果看氣象報告鋒面來了,第一天的風浪超大。再來要看碼頭,十八號碼頭超晃的,會看幾號碼頭會比較穩一點。

 

 

攝影:茹孟楠

 

基隆港職人:  
【基隆人】職人訪談:拖車司機 / 裝卸貨物人員- 郭正富
【基隆人-基隆作業員】港邊的指揮家:碼頭的現場人員
【基隆人】崁仔頂攻略 - 黑夜裡的師傅師:崁仔頂冰塊車
【基隆人】八斗子漁村文物館:鏢旗魚的老鏢手
【台灣文化】北管藝師 - 陳彣吉 專訪

 


*全文出自《海上貨物Goods Rethinking – 船廢零件再生計畫展覽手冊》,由1915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出版,雨都漫步規畫與執行。

Follow Kuanhsuan:
過往熟悉的基隆只在離家不遠的方寸之地,以及清晨和夜晚通勤才聞到的海的味道;踏入研究所後才發現自己從未研究過基隆的過去。希望能夠爬梳基隆歷史、翻譯不同外國友人視角,呈現基隆的前世今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