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基隆人 » 惠隆市場麵姊魚攤—基隆傳統市場記憶與流變

惠隆市場麵姊魚攤—基隆傳統市場記憶與流變

posted in: 基隆人 0

基隆傳統市場記憶|基隆 買 菜

麵姊魚攤位在惠隆市場,老闆娘凌晨從崁仔頂挑選漁獲後,因不會騎車載貨,而與長期合作的冰塊商合作,請他們送冰塊時順路將漁獲一併送來。麵姊魚攤經營已超過五十年,早年惠隆市場熱絡時,全家就跟著丈夫從汐止搬遷至基隆做生意,一路經營魚販至今。相較七點後才開始做生意的豬肉攤、菜攤,麵姊魚攤老闆娘從清晨五點半就開始營業,期待在將近十二小時的工作中,能有老顧客照常上門,也能多些過路客。

惠隆市場麵姐魚攤

看盡惠隆市場變化的麵姊魚攤

過去的惠隆市場不像現在攤位稀疏、人煙稀少,做生意還得挪挪攤位多吸引客人,老闆娘表示自己「年輕的時候在這裡很好啦,生意都是客人在等我們,現在都是我們坐在這裡等客人。」一語道盡時代的變化、客人與商家關係的轉變。不僅如此,過去魚攤從和平島進貨的漁獲運到市場後,只須將鮮魚通通倒在攤位隨意陳列,讓客人自己前來挑選,不用在意一條條魚如何擺盤、是否看起來清爽新鮮,生意也能好到完全不用擔心賣不完。

魚攤過去最多的客源來自銘傳國中的老師,上班族傍晚也還能來買菜。由於早年外送、快餐、便當店並非主流,反而自製便當才是日常,老闆娘感嘆超市的出現、外食的習慣等變化也讓更少人來買魚、買菜。

惠隆市場
現今惠隆市場景象與早年差別甚大。攝影:茹孟楠

惠隆市場空間記憶的變化

惠隆市場的攤位大多數都是租借而來;而攤位租金的變化與現在高昂的房產、租金背道而馳,但作為經營成本來說,租金變低卻並未讓攤主們生活更輕鬆。麵姊魚攤老闆娘透露,隨著市場沒落,攤位租金每個月從六千調降至四千,乍聽不算太貴,但也因攤位生意冷清、高工時,四千的價位再「便宜沒客人便宜」,相較之下租金成本仍較高昂。反之過往生意最好的時候房東可以開價到八千、一萬二都有。

豐富的市場攤位不再

「以前這個賣菜很多攤,現在剩下一攤。以前賣菜的也有五、六攤,豬肉的七攤,現在剩兩攤……」

很難想像過往惠隆市場生意好的時候,有這麼多攤的肉攤、菜攤,而客人前來採買的時候還得等老闆們依序應付大量的客人,甚至忙到沒時間說話。曾經豐富多樣的市場一旦沒落,多出許多閒置空間至今也多了新的用途。

「沒有人在賣,你看看都出租給人家了啊,都是做後場,以前這攤也是賣菜,這攤是賣雞,以前自己殺的雞,他們有賣大陸的什麼東西都有……如果過年的時候燈都打得好亮,現在租給人家在養魚。」

現在的惠隆市場以較低租金出租對於市場攤販而言仍是不小的成本,也因人們漸漸不再到傳統市場消費,這裡的閒置空間變成別的行業的後場或養魚處,麵姊魚攤的老闆娘觀察到約莫早上九點就會有人來飼養魚。除了養魚,有些則轉為倉庫使用。麵姊魚攤老闆娘說著過往好幾攤都是他們家的,會再租出去給別人做生意,但有些攤位偏僻不適合做生意,就作為倉庫使用,為方便魚攤生意便放置了兩座冰箱在裡頭。未來若是魚攤收起來了,老闆娘說倉庫或許就會清出來出租,言談間老闆娘似乎也對前景不好的生意有些心理準備和打算。

惠隆市場麵姐魚攤
麵姐的魚攤。攝影:茹孟楠

傳統市場的變與不變

惠隆市場的空間本就特別,除了市場外,樓上早期相當熱鬧,餐廳、撞球場還有戲院和舞廳都在此經營,可以說在這裡吃喝玩樂都能獲得滿足,相當於一座「複合式的市場」。

因為市場空間的複合感,這些空間運用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有趣的是,市場的攤販與這些娛樂休閒場所的關係也未必緊密;一整天工作近十二小時的麵姊魚攤老闆娘,下班後極少到樓上遊玩。除了餐廳多半是辦桌喜酒的場合本就沒什麼機會前往,戲院和保齡球場也幾乎沒去過。而此區漸漸成為舊城角落,戲院和餐廳等因各式原因而離開或倒閉,就連保齡球場都是近幾年才二度開業,期盼能利用惠隆市場空間,再次吸引客人。

若是沒有經歷人們生活、消費型態的轉變,惠隆市場的樣貌或許會一直凍結在最初的模樣。麵姊魚攤從1983年左右開始向房東租攤位,如今房東已經認不清人,卻還繼續向他們家租賃攤位。市場的攤位隔間也是如此,攤位整體幾乎沒有太大變動,早期約六十幾年的時候,各攤位是用木板門隔開,隨著毀損、老舊,則紛紛改為鐵門。麵姊魚攤的位置上,還留著兒子就讀銘傳國中美術時期畫的板子,幾十年過去,兒子年屆五十,這個板子也沒有被替換掉。在時光的淬鍊下,有些地方雖經歷時代的略為修整,人情關係和記憶卻是最難抹滅的。

惠隆市場歷經變化,早期攤位已多不在
惠隆市場歷經變化,早期攤位已多不在。攝影:茹孟楠

 

麵姊魚攤—傳統市場的樸實經營

麵姊魚攤在惠隆市場經營超過半世紀,老闆娘遇到休假卻不愛出門,從汐止與丈夫結婚後搬到基隆住了幾十年,老闆娘說自己要是被問路根本回答不出來,儼然一副外地人,就連廟口夜市也沒有一攤攤吃過,說是在地人卻又不像。或許是因為老闆娘不太愛到處跑,加上工作繁忙,也因更愛自己煮東西吃,外食和逛街並不是經常性的選擇。外出旅遊則得看是否休假;魚攤休市時間跟著崁仔頂魚市,假期間雖不愛出遊,還是會帶小孩出去晃晃,現在小孩長大則變成帶著她出去玩,或跟著里民活動到處遊覽。對基隆說熟不熟的魚攤老闆娘,在惠隆市場的五十多年歲月中,也乘載了人們對此的共同記憶。

惠隆市場小記 
傳統市場文化:從惠隆市場豬肉攤看歷史 
屹立惠隆市場一甲子,基隆江風館傳承外省味 
尋找惠隆市場的人情味:基隆口福麻花 
延伸觀看:惠隆市場周邊祭典活動
 

文字:吳冠萱

訪談:劉書宇

Follow Kuanhsuan:
過往熟悉的基隆只在離家不遠的方寸之地,以及清晨和夜晚通勤才聞到的海的味道;踏入研究所後才發現自己從未研究過基隆的過去。希望能夠爬梳基隆歷史、翻譯不同外國友人視角,呈現基隆的前世今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