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實攝影的先驅,尤以基隆和九份的人文景觀紀錄而聞名。在攝影流風興起之前,已經拍下1960年代前後的生活影像,堪稱第一位土生土長基隆的視覺發現者,且已具備報導攝影的精神,在臺灣攝影史上更顯其承先啟後之地位。
基隆攝影家-街仔長大的得意少年
鄭桑溪,1937 年出生於基隆,父母是在地活躍的生意人,日治時期在舊名福德市場[1]、現在的仁愛市場一帶做起多樣新事業,創了許多第一,開過公共澡堂、基隆第一間有冷氣的咖啡廳、基隆第一間西餐廳等。鄭桑溪曾叫賣「枝仔冰」,擺地攤賺零用金,幫忙管理爸爸的西餐廳時,還端盤子當小弟、當過廚師助理。與鄭桑溪一同記錄基隆風貌的好友-白明德先生回憶舊時福德市場所在的草店尾,是相當龍蛇混雜的,黑道多,也充滿著基隆傳統草根的氣味,或許是如此極端又豐富的生活體驗,對於鄭桑溪攝影的創作和取材有著深刻的影響。
舊家前的基隆鬧區照
攝影:鄭桑溪,白明德提供
算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鄭桑溪,高中時能開始使用相機,當時的攝影器材可以說是奢侈 品,一台就能抵上好尋常家庭幾個月的伙食費;但他完全沒有驕氣,總有著堅強不服 輸的個性,在學業上力求進取,先是考進建中初中部,繼而在成功高中求學,考進國 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後,還創辦成立了「政大攝影研究會」。當時指導成功高中攝影社期間,帶著學生張照堂到處拍照,是啟蒙攝影大師張照堂早期學習攝影的重要因素。
鄭桑溪畢業後進了行政院新聞局服務,可以拍很多一般人無法拍的照片,像蔣介石、蔣經國、蔣宋美齡等名聲遠播的政要名人,他長得又一表人才,甚至主持了節目。鄭桑溪早期在臺灣電視公司開攝影教學節目「攝影漫談」,擔任許多攝影比賽的評審、攝影課程的講師,當時的他可以說是意氣風發,在攝影界活躍發展,受人歡迎。
白明德提供
基隆攝影家-回家後 攝下基隆的魂
碩士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經驗,讓他見識了新世界,對於攝影更加執迷。沒想到回台後,他的攝影之路卻起了大大地變化。白明德說,鄭桑溪的父親當時身體不好,要他回來基隆接家業,經營好漁船生意。身為長子,接替家業似乎是不可抗拒的責任,然而對於青春歲月在攝影圈一展長才的鄭桑溪來說,心中落寞可想而知。鄭桑溪的小妹、舞蹈家鄭淑姬說,當時家裡有七條船,停靠在正濱漁港和和平島旁,回家看管龐大生意的鄭桑溪雖說失去了攝影界的舞台,但也因此能夠多照看自己的故鄉。他回基隆後就到處拍照,拍基隆和九份的紀實攝影,鄭桑溪總能捕捉到好的畫面,他重視攝影「真」的特質,拍攝的數量又多,為 50 年代的基隆,記下當時那一霎那的人文景觀和城市記憶。鄭桑溪 1959 年拍攝的「蒸汽火車頭」一照中,一名兩肩挑擔的挑夫走在火車鐵軌上,後方四部冒著熊熊白煙的火車頭蓄勢待發,呈現臺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也反映了鐵道在基隆發展上的重要影響。
基隆攝影家與攝影社團 | 基隆市攝影學會
雖然回基隆後便忙於漁船事業,但鄭桑溪還是致力於攝影的發展,在 1979 年重任基隆市攝影學會理事長時,為人處世深受後輩尊崇。基隆攝影學會理事林田地說,只要是受邀擔任評審,鄭桑溪從不推託、從不遲到,在當時,地位權力最大的他,從不擺架子,最守時、最守規定,是所有人最好的榜樣與示範[2]。當時的攝影學會時在鄭桑溪家開會討論,舞蹈家妹妹鄭淑姬回憶說,哥哥那時特別設計了一個撞球檯,中間架了一個網子,可以打乒乓球,拿掉就可以拼成桌子,他和攝影同好們就在桌上漫談,雲門舞者來家中玩時,哥哥則是調雞尾酒放在那桌上給大家喝,那是她很美好的記憶。
(右7) 白明德提供
港邊酌飲的情懷
「我們全家人都熱情好客。」鄭淑姬回憶說:「哥哥對外雖然好客,但受到日本式教育影響,其實他在家很嚴謹、很傳統,放不開自己的情緒。因為他是家裡長子,講話都不會笑,有一種無形的安靜和嚴肅。」回來幫家裡漁船生意,攝影社就只是周末去,後來他覺得沒跟上攝影潮流、自己落伍了,就不願意出去。
也許是總有心願未了,白明德憶起當年的鄭桑溪每天菸絕不離手,也愛喝點小酒。「鄭老師常帶我去 piano bar,幾乎每天晚上都去,即使老師已 60 多歲,每天還是會揪朋友去喝酒、聊天,到半夜 2-3 點店家打烊才願意回家。」那時興盛的基隆有許多酒家,像是嘉賓閣、國賓、小上海等,都是鄭桑溪和好友們常出沒的地方;除了酒家,那時港邊還有許多茶室,或稱小吃店,二、三十家酒吧接待外國船員或大兵,場景熱鬧非凡。
基隆攝影家揮別輝煌基隆影像
「民國五十幾年的基隆,是最繁榮的時候,當時的港口很美。」白明德談論到。民國七十幾年的時候因為攝影學會認識鄭桑溪,便與他一同拍照,直到他晚年。基隆港邊變化很大,從民國五十年到民國七十幾年,很多重要建築都被拆了,例如全台經典火車站的基隆驛、基隆郵便局等。當鄭桑溪開始接家業、約莫民國六十多年時,基隆漁業開始蕭條,船員常跟他的公司借錢,加上自從臺北港開了以後,多了港口競爭,碼頭運輸機械化,基隆港的幾個重點產業步向沒落。
白明德說,受日本教育長大的男子,有著不低頭的男人尊嚴,鄭桑溪中年後投緣的人越來越少,不像年輕時那樣愜意,但老師總是懂得在音樂與好酒中取得生活的樂趣,即便老師癌末的時候,仍每天堅持要去卡拉ok唱歌,當時他和老師太太推輪椅、爬樓梯帶著老師到店裡,讓他到最喜歡的piano bar,唱他喜歡的日本歌和台語老歌。「人要走之前,他還是要去聞那個酒香。」白明德回憶說,鄭桑溪他的瀟灑不羈揮別了那個五零到六零年代的基隆港,和攝影史的銀鹽世代。
全文出自《凝視雨都-藝術家的基隆》一書,由基隆市文化局出版,Archicake、雨都漫步共同規畫與執行。[1] 一般稱草店尾,泛指玉田街,石牌街、福德街、新興街、田仔尾而言。又稱為大基隆,與哨船頭為小基隆之對稱。http://b2d.syjh.kl.edu.tw/klhometown/03-03-03.php [2] 郑桑溪影像纪实黑白时代史http://www.epochtimes.com/gb/11/5/22/n3263998.htm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