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基隆人 » 《凝視雨都-藝術家的基隆》國際級編舞家 林麗珍

《凝視雨都-藝術家的基隆》國際級編舞家 林麗珍

posted in: 基隆人 0

週一早晨、臺北飄著細雨,空氣微涼,在華山文創園區果酒練舞場裡,突然間,一陣鼓聲,由弱漸強,參雜著舞者此起彼落的吼叫聲,十幾名男男女女隨著鼓聲或輕或重地調整步伐,鼓聲行進到激昂之處,他們的情緒便也傾洩而出,吼叫、奔跑、跳躍;鼓聲漸弱,他們便緩慢地收起情緒,禁聲、邁步,直至靜止。這是無垢舞蹈劇場的日常排練,幾道光線灑進室內,映照著舞者的影子,構成一幅充滿張力的畫面。

 

享譽國際的無垢舞蹈劇場,於2015年重演十年前引起藝文界盛讚的舞碼《花神祭》,這支舞作表現了生命極致的燦爛瞬間,卻又在仿若盡頭之處、看見另一個起始。法國里昂國際雙年舞蹈節創辦人暨藝術總監Guy Darmet曾說:「《花神祭》中的一舉一動,把我的呼吸都帶走。」林麗珍,就是創作出這支舞作的靈魂人物。林麗珍是世界當代八大編舞家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亞洲出身的編舞家,個頭嬌小的她,究竟是如何帶領舞者起舞、跳上國際?

2000年與里昂國際雙年舞蹈節藝術總監Guy Darmet於舞蹈遊行合影
2000年林麗珍與里昂國際雙年舞蹈節藝術總監Guy Darmet於舞蹈遊行合影 無垢舞蹈劇場提供

 

自幼便展現肢體律動天分

林麗珍自小即愛跳舞,哪裡有舞會她就會在那裡出現,而每週最期待的便是海軍俱樂部於週六例行舉辦的舞會,去了,倒也不是真要跳給誰看,而是為自己找一個舞台,隨著音樂擺動、陶醉,便也自然成為舞台上的焦點。
不過,在當時那個年代,愛跳舞並不是一件會受到讚美的事,「我媽媽都說一天到晚跑去跳舞不好,可是她還是會幫我做衣服。」或許是感受到女兒的熱忱,母親倒也沒真的阻止她,「如果不是因為我媽媽讓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也不會成為現在的我。」

對林麗珍來說,跳舞不僅僅是興趣,更是她表達情緒的管道,對她而言,每個人的情緒都有屬於自己的宣洩方式,有些人借助文字、有些人寄託音樂、有些人擅長繪畫、而有些人則是用肢體表達;在採訪過程中,她隨手拿起種子做成的樂器,眼睛輕閉、哼了一段曲,擺動肢體、做了幾個動作,陶醉的神情無法言語,那一刻你便知道,眼前這個人是真心將跳舞視為一生的志業,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後來的無垢舞蹈劇場。

林麗珍年輕時與舞者 無垢舞蹈劇場提供
林麗珍年輕時與舞者 無垢舞蹈劇場提供

以基隆的雨澆灌創作

說到基隆的雨常讓人覺得憂鬱,林麗珍瞇了一下眼、緩緩說到:「憂鬱嗎?我倒不覺得。基隆的雨總下得細細地,細雨絲絲像霧一樣,那更像是一種愁,有點惆悵。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愁。」而就是這樣的愁,讓人有了更多遐想空間,也因為這種惆悵,反而激發更多創意,「基隆人都很有創意。」她笑著說。

林麗珍的母親是家庭主婦,父親有一艘漁船,總是會出海捕魚,也讓她對大海產生許多想像。在她的舞作中,編舞與舞台設計皆極富層次,就像基隆的風景,「基隆的雨細濛濛、海洋、山嵐看似相連卻又有遠近之分,就像一幅水墨畫。」林麗珍說道,也正是這樣的愁,讓她的心更加容易被觸動,一草一木、海洋山嵐,皆成為她的靈感來源。

無垢舞蹈劇場作品:觀 攝影:金成財
無垢舞蹈劇場作品《觀》 攝影:金成財

 

無垢舞蹈劇場這二十年來的三部舞作─《醮》、《花神祭》、《觀》,皆離不開海水的意象,這天,恰巧也下著毛毛雨,林麗珍緩緩地說:「今天的雨很基隆。」雖然,她在16歲時便因求學之故離開基隆,但是在這片土地上的成長經驗,已滲透進每一個細胞裡,基隆的雨水、浪潮,持續起落在心裡、拍打在心上,正是這些水分澆灌了她的創作。

對祭典與鬼神抱持敬意

林麗珍的作品中,有許多對生活的觀察與反思,一般人普遍忌諱談論的生死,也在她的舞作中出現。《醮》將常民儀式搬上舞台,演繹一個已經死去的女子,在中元普渡這天回到家鄉,欲細心梳妝、與情人相會,卻在照到鏡子的那一刻,才發現自己原來已是一個魂魄。

無垢舞蹈劇場作品:醮,將常民儀式搬上舞台 攝影:金成財
無垢舞蹈劇場作品《醮》,將常民儀式搬上舞台 攝影:金成財

 

因生在基隆,從小接觸文化儀典,影響她最多的即是中元祭,但她在童年時期對於中元祭其實是又愛又怕。愛,是有很多熱鬧的活動,以及平常家中不會準備的料理;怕,則是因為儀式中許多嚴肅與神聖之處,以及不可冒犯的禁忌。但隨年紀漸長,經歷了生活、面臨到一些困境,明白生命中諸多無奈,有深沉、悲傷,也有喜悅,她才發現,中元祭典還是在談生活中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以期從祭典中化解,也使她對鬼神、天地抱持崇敬之心。
在她的創作中,演繹祭典所呈現出來的從來不是恐懼、忌諱,而是生命的無奈、族群的撞擊,轉化為深層的敬意與感動。或許,只有正視生命的無常與輪迴,才能真正放下對生死的恐懼。

與自然合而為一 再還諸天地

林麗珍的家中有許多植物,「這盆草多可愛。」她伸手拿了一個小盆栽,好奇便問了植物名稱,原來並不是什麼有名字的植物,而是路邊常見的雜草,只是裝進盆器中,便成為家中的裝飾,由此可見她對大自然及生命的熱愛;而一般樹上掉下來的果實,不會想到可另作他用,她卻蒐集起來,花上大把時間處理,製成下一部舞作的樂器,「現在的樂器聲音愈來愈不自然,可是用種子做成的樂器,便是大自然的聲音。」她說。

而談及她曾沉潛八年之久,暫停編舞並參與原住民樂舞與臺灣民間習俗的田野採集工作,她說,當時是因想全心照料兒子與家庭,才選擇「休耕」,「每一畝田都需要休耕,才能持續種植農作物,人也一樣。」以土地來比喻人,正恰巧符合她的創作理念,也是因那段沉潛期讓她能更加專注地體會生活周遭的細微變化,理清心理狀態,也才能在復出之後爆發更強大的能量。正因參與田野採集工作,更加認識原住民文化,了解聲音是他們禮敬天地的出口之一,而後重新回溯漢人文化,於是有了《醮》。

林麗珍八年的沉潛期累積更多能量 攝影:金成財
林麗珍八年的沉潛期累積更多能量
攝影:金成財

 

林麗珍對人、甚至是對物、對環境,用情皆深,她的創作養分從大自然中汲取、合而為一,再還諸於天地。

找到內在動力 持之以恆

年輕時候的林麗珍,看見很多國外的舞者,心生景仰,便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地方」也能有一個舞團,讓全世界的人看到,她笑稱:「小女孩做夢,不知道會有多少困境,才敢做這麼大的夢。」既然做了夢就走,一路走也一路跌,一路再站起,但是熱情還沒燒完,「做完每一場,我都覺得不會再做了,但熱情還沒燒完,等熱情燒完,就是該退出劇場的時候了。」林麗珍道。

談到對新一代創作者的建議,她則說:「專心生活、用心觀察及體會。」當我們腳步匆匆,便會無暇欣賞沿途美景,若能放慢步伐,細心品味季節更迭、花開花謝,則會另有感觸,也能為創作尋求靈感及養分,「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環境有信心,種子要種在自己的土地上、讓它發芽。」當年那個做夢的小女孩,一定也沒想到,原本只是單純愛跳舞,竟真跳上國際,帶領更多對舞蹈有熱情的人發光發亮。

「不要認為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找到熱情、持之以恆,一切都有可能。」林麗珍用著一貫溫柔又充滿智慧的語氣說道,在她的眼睛裡,閃爍著溫暖,堅定而有著希望。

無垢舞蹈劇團新作:潮 海報 無垢舞蹈劇場提供
無垢舞蹈劇團新作《潮》 無垢舞蹈劇場提供
全文出自《凝視雨都-藝術家的基隆》一書,由基隆市文化局出版,Archicake、雨都漫步共同規畫與執行。
Follow Neil:
喜歡基隆,喜歡海。覺得基隆的雨,是一種鄉愁。相信所有曾被時代淘汰的事物,都會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