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臺灣歌謠是什麼樣子?是時代感中伴隨的淡淡滄桑,還是觸動心湖漣漪的真摯感情?1960年代,臺灣歌壇上出現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臺語歌謠,從《舊情綿綿》、《思慕的人》到《媽媽歌星》及《春風戀情》,歌詞皆反映出當年的時代背景與生活環境,且因傳唱度高,撫慰無數顆在時代洪流中浮沉不定的心,這些臺語歌謠的創作者就是葉俊麟。
葉俊麟可稱作是臺灣歌謠巨匠,一生創作約達8,000首,且皆以臺語作詞,歌詞中充滿濃厚鄉土情懷,至今仍為後人所傳唱,在他晚年,更為臺灣各地風景名勝創作了36首歌謠,稱《寶島風情畫36首》。而後於1998年逝世,享年76歲,但他的創作與理念仍傳承至今,不僅是因為葉俊麟先生的創作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更是因為他為人稱道的真性情,讓他成為許多後輩的恩師,此次撰文,即與其學生暨友人陳和平先生對談,透過陳和平先生,再一次認識葉俊麟。
基隆景緻鑲進詞句
葉俊麟出生基隆,家中開布莊,從小就喜歡哼哼唱唱,也因為愛看書,養成了紮實的文學底蘊,或說是多情敏感的性格、又或是天分使然,年紀輕輕的他即能吟詩作對,而後與日籍音樂教師淺口一夫相識,因他對音樂的熱愛、加上淺口一夫的教導,便就此踏上臺灣歌謠創作之路。
在他的創作中,出現不少基隆意象,例如《惜別夜港邊》、《船去情也斷》、《霧夜的燈塔》、《船上的男兒》等,港邊、船、燈塔、海等意象,皆是他所成長的雨都中,相當具代表性的景色,可看出他對出生地──基隆的情感。陳和平道,他和葉俊麟學習、相處的過程中,葉俊麟常約他出去散步、喝茶,因為創作靈感源自於生活觀察,也因此,葉俊麟的創作中出現許多基隆的景物、生活故事,大多來自於他平日走逛、與人交談、聽見別人的故事、有所啟發,甚至是市場中的賣菜小販都能成為其創作的靈感,且因其性格細膩、加上厚實的文學涵養,他作的詞每段皆有變化、使鑲嵌進歌詞中的景緻格外動人。
臺語歌謠發展不易
陳和平回憶,在1960年代,因時代背景的關係,社會風氣趨向推行國語,而臺語歌則相對被打壓,之所以葉俊麟堅持用臺語創作,除了是母語之外,與語言發展也有極大關係;臺語源自漳泉、漳泉的語言又是從中原(唐朝)流傳而來,他從小喜愛讀詩文,唐詩最初的創作與朗誦應是以「唐話」為準,而臺語保存了部分唐代的古音;有鑑於此,臺灣的文化發展與臺語密不可分,因此以臺語為本的創作,自然更能觸動臺灣人的心。
葉俊麟從小受日本教育,臺灣也受日本文化影響鉅深,歌曲皆帶有濃厚的日本味,在當年,這樣的日本曲加上臺語歌詞,被眾多人士批評為「混血歌」,這樣的風氣持續了一段時間,陳和平即是因「混血歌」的批評,開始投書到報社表示抗議,因緣巧合下,在報上有了自己的專欄,並與葉俊麟等當代的臺灣音樂人相識。
在一個理念被打壓、不被認同的時代,仍能堅持以臺語創作,只為保有及傳承臺灣文化血脈,是一件何等可貴的事?然而,能夠引起聽者共鳴的原因絕非單單是創作者對於臺語創作的堅持即可達到,葉俊鱗的臺語歌謠能夠被傳唱至今,更重要的是其作品中的「簡單性」,陳和平也就這點分享了當年他和葉俊麟相處時的收穫。
簡單質樸傳唱度高
葉俊麟的創作產量至今來看都仍非常驚人,許多音樂人望塵莫及,而這樣高產量的創作,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流行翻譯歌曲,也就是將日文歌翻成中文,陳和平說,當年許多音樂人在翻譯的時候,還會另改動文意,但對葉俊麟而言,若原本的歌詞已經寫得很好了,那麼改動便不是一件必須的事,很多時候,保有原味反而更能體現歌曲的精髓;高產量的另一因素,則是因他的靈感來源相當豐富。
而在臺語歌謠創作上,葉俊麟的原則是:歌詞要好唱、聽者要能聽得懂。正因如此,若細細品味他的歌詞,會發現看不見艱深的詞彙,皆用直接、白話的詞句表達,這也是難得之處,如若他這樣一個有才華、有智識的創作者,並未雕琢華麗的辭藻,反而能以最平實的語言、帶動聽者的情緒,這點應該也還是許多現代音樂人亟欲達成的目標。
正是這樣的簡單質樸,讓人看見音樂巨匠的真性情,而他於成年後經歷雙親逝世,以及戰火的顛沛流離,豐富的生命經驗也使他的創作帶有一股時代感中的淡淡滄桑,隱約可見當年大環境中的諸多不得已,亦道出許多市井小民的心聲,這樣簡單質樸卻情感豐沛的創作,不僅為臺灣歌壇注入許多養分,也供後人景仰與學習。
延續理念創作不止息
葉俊麟一生都致力於臺灣歌謠創作,雖然早年並無著作權法保障,就算紅極一時、唱片暢銷,家中經濟仍稍困頓,但他並未停止創作,甚至於邁入晚年後,還為臺灣的風景名勝創作了36首歌謠,如《雨的港都》、《碧潭月夜》、《可愛的霧社》、《詩情安平港》等,於臥病榻時寫出了最後一篇《澎湖之美》,如此對鄉土的關懷與熱愛,甚是令人動容。
與陳和平先生對談時,他只要談起臺灣歌謠,便滔滔不絕、眼中閃爍著熠熠光芒,問起他對恩師的情感,他說:「沒有葉俊麟,就沒有陳和平。」每個時代都有開拓的巨人,葉俊麟無疑是其一,也正是因為他的堅持,讓臺語歌謠在臺灣樂壇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不過精神與理念卻可以代代傳承。
當基隆港邊下起微微細雨,看著海上的船隻,「雙人在港邊,雙人在港邊,見面已經是一年⋯⋯你也知阮心稀微,不甘來分離⋯⋯最好希望你原諒,海上的男兒⋯⋯。」如能響起,定能打動所有聽者的心,這是葉俊麟臺語歌謠的魅力,也是基隆景與情的最佳寫照。
全文出自《凝視雨都-藝術家的基隆》一書,由基隆市文化局出版,Archicake、雨都漫步共同規畫與執行。
基隆人
不過本篇文章最後所提到的港都夜雨,歌曲與歌詞作者分別為楊三郎與呂傳梓,與葉俊麟無關。
Neil
謝謝指正,已修改:)
Wu
葉俊麟先生應是1998年逝世,非1988年。
Neil
已再次確認葉俊麟老師生平並修改,謝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