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慶是臺灣當代優秀作曲及指揮家,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不乏傳統音樂、戲劇、電影、舞台劇、音樂劇及大型舞劇。透過對生命、音樂、宗教的體會與情懷,體現於作品之中,像是《燕子》、《雨後庭院》、《牛郎織女》、《臺灣追想曲》等等,常為亞洲華人國樂團演出之熱門曲目。其音樂質樸溫暖擁有濃厚的個人風格特色及豐富的語彙,呈現臺灣作曲家在音樂詮釋上跨越傳統的蛻變,讓人體認傳統與創新之美。
於基隆萌發對國樂的愛好
基隆出生長大,蘇文慶的童年是在下著毛毛雨的城市遊走度過,他每天跟好朋友騎腳踏車到和平島、八斗子玩水、挖蚵仔,挖到有時候就直接打開來吃。他也常常到中正公園看大佛,去廟口看野台戲,那時的北管興盛,場面總是十分歡騰。
蘇文慶的父親是一個音樂老師,後來進修再做校長,他的兩個姐姐也是音樂老師。他在七堵國小的時候,姐姐上課就把他帶著一起學音樂,音樂指導老師是連信道老師、基隆非常知名的音樂大老,他從小跟在連老師身邊學習,也進而認識了臺灣重要的音樂家許常惠老師,後來他到國立藝專後,仍受許老師的教導。
國二的時候,學校創立國樂社,姑丈是訓導主任,請蘇文慶負責成立社團,同時聘請了他的啟蒙老師──劉維哲老師,劉老師身為基隆國樂大老,也是師大國樂社的社長。據蘇文慶口述,當時沒有人了解甚麼是國樂,老師負責吹笛子、介紹自己的樂器,再讓然後每一個人去挑,有一個樂器沒有人挑,就是笙,這倒著看起來很像拿機關槍,就連老師也不會這樂器,也就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蘇文慶依著指法表自己獨力學習了笙,日後成為優秀的笙演奏家。
他創作的《笑傲江湖》及《大地笙歌》兩首笙協奏曲,因為對笙的演奏技巧掌握熟練,在創作時能充分發揮笙的演奏技法與器樂特色,有著豐富的色彩以及音樂內涵,因此這兩首作品在臺灣笙協奏曲中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1]。
雨中插曲 後山的音樂居士
蘇文慶說到,在國樂社學習時還有一小段插曲,老家後山有座十方大覺寺,裡面住著一個居士,十八般武藝兼備,也拉胡琴、也吹笛子;左腳可以踏板、右腳裝爵士鼓的拔。蘇文慶國二時,看到這個居士竟然甚麼樂器都會,就跟幾個同學經常到山上看居士,包括目前在臺灣國樂團的陳炫和、郭銘傳,都會拿著笛子跟居士一起演奏望春風等通俗歌曲,在蘇文慶的回憶中,這是不一般的體驗,而日後因緣際會之下,他也受宗教團體委託創作了許多佛教音樂。
國中畢業後來蘇文慶順利的考上國立藝專國樂科,算是第一屆的科班出身,那個年代的臺灣還沒有國樂歌曲,所以他的老師董榕森創作了《陽明春曉》,在那樣的機緣之下,他有機會接觸各界熟悉國樂的老前輩們,之後也很順利的在退伍後進入臺北市立國樂團。
苦悶的學習歷程
第一年他進入市立國樂團的時候,因為臺灣早期兩岸還是敵對關係, 跟中國相關的內容都很敏感,只要是演奏中國樂曲,或者是有看到簡體字、甚至是簡體字樂譜,都會被檢舉,甚至公開收聽都不允許。所以對中國的樂曲,在早期他們很熟悉,但是樂譜是甚麼看不到,也不曉得是哪一個作曲家演奏,一切都是空白。對當時年輕的蘇文慶和其他演奏家來說有許多的無奈,也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蘇文慶就開始嘗試編寫一些樂曲,自己把一些想表現的技巧放進曲子裡。
蘇文慶現在回想起來,在學生時代開始寫作的動力,就是因為自己從事演奏,一些古曲和民間音樂滿足不了器樂的獨奏,有些技巧是沒有辦法展現的;一些比較有技巧性的樂曲,或者比較豐富的,都是在中國,當時的他們不能演奏,於是才會很強烈的想自己寫一些新樂曲讓器樂可以表現更多的技巧。「那個時期就是一個音樂學習過程,叫做模仿期,你會不停的吸收,好比說聽到這個音樂你喜歡,就依照他樂曲的風格或者是他的結構,進而去進行自己的創作。」蘇文慶說,在開始編曲後的五年到八年,對他來說那個時期都算是消化再吐出來的模仿期。
創作風格的轉變
1981年,蘇文慶考上香港中樂團,服務近三年時間。在香港的環境裡面,他獲得大幅度的成長,無論是音樂上的見識,還是了解大量在臺灣接觸不到的中國作曲家優秀的作品;其中重要的就是民間音樂,這部分對他影響很大。民間音樂也包括兩個區塊,一個中國民歌,另外一個就是序曲的轉變,這些都被蘇文慶當成是養分,促使自己成長。那時候本土音樂家直到李登輝時代兩岸開放,才能與中國光明正大的交流。
1984年他回到臺灣,當時的臺灣國樂規模大概在30還不到40人左右,雖已經開始在發展,但是在香港中樂團的規模都已達87人,聲部間的平衡是足夠的,而臺灣到現在都還沒有到達如此規模,這對他來說總是會產生想要讓臺灣國樂更加精進的想法。
歷經波折的臺灣追想曲
蘇文慶表示,自己比較少改編作品。他日後在美國舊金山工作時,曾寫了一個懷鄉之作──《臺灣追想曲》。《臺灣追想曲》全曲共分五段,首先以笛子配上弦樂和絃進場,引導出思鄉情懷的意境。二胡齊奏奏出第一段主題,描繪出臺灣是個好山好水的地方。之後以熱鬧的打擊solo,烘托出熱鬧的氣氛,並搭配著樂團演奏,前段音樂有著歡樂愉快的心情,富舞蹈性的旋律與節奏。後段音樂,運用力度上的變化和音符音形的跳動轉折以及拍號的轉換等,象徵著臺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遭遇到的許多困境。接下來最後又回到最初的主題,這次以吹管與弦樂一起表現,曲式更加壯闊,以磅礡的聲響氣勢,歌頌著美麗的故鄉。這首《臺灣追想曲》倍受許多國樂團喜愛,旋律優美、碩大的氣魄是蘇文慶創作的最大特色。
曲風對於蘇文慶來說,跟生活是有很大關連的。這當中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就是他在1995年到美國住了4年的時間,環境的不同造就他在美國的樂曲創作風格和先前不一樣;也因為生活的關係,近15年來,他採用更多臺灣本土的素材來創作,像是為金門寫《風獅爺傳奇》、高雄的國樂曲《我從海上來》、原住民樂曲《噶瑪蘭》等。
創造、累積讓音樂生生不息
從十七歲一直到現在,蘇文慶的樂曲創作已逾四十年,因為他長時間待在國樂團的環境當中,非常瞭解國樂在臺灣發展的現象,他認為創作是非常重要,甚至在2009年開始擔任國樂學會理事長、以及2009年至2011年擔任臺灣國樂團的音樂總監及指揮期間,也都一直積極努力在國樂創作領域耕耘與栽培青年學子[2]。當時的環境到現在,蘇文慶認為現在臺灣的國樂環境已是相當的蓬勃,有很多公部門成立職業團,許多表演團體像合唱團、舞蹈團都還沒有這樣的環境。像是臺灣國樂團、臺北市政府的臺北市立國樂團已有三十幾年歷史;高雄市立國樂團、臺南市立民族管絃樂團也是職業團,今年暑假,桃園市政府也成立桃園市立國樂團,如果越來越多的各縣市也開始重視這塊,就可以把人才留住。而他覺得,在就業這部分的困難應該是整個大環境、各縣市政府可以再努力的部分。蘇文慶認為,目前來說臺灣有很多民間的國樂團,這些國樂團有些成立在文化中心,培養出來的孩子漸漸長大、想走職業道路,但孩子們卻不一定都能加入現有的職業樂團,僧多粥少。
蘇文慶的基隆好友總說,他應該要放一點時間在基隆、回饋鄉里,因為基隆是培養他音樂的泉源,不管鋼琴的技術、管樂,包括接觸國樂都是在基隆。蘇文慶藉由自己國樂團的經歷,鼓勵年輕一代有機會就要爭取獨當一面,同時,蘇文慶也盡量將國樂發表創作的機會納入基隆,讓更多在地創作者能參與國樂的發展。「這些在地的孩子們經長期培育,若留下來的話,必能創造更多更動人的樂章,讓基隆生生不息。」
[1] [2]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蘇文慶笙作品之探討-以《笑傲江湖》、《大地笙歌》為範圍
全文出自《凝視雨都-藝術家的基隆》一書,由基隆市文化局出版,Archicake、雨都漫步共同規畫與執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