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好,這篇文章純粹是我的個人經驗以及自以為是的呼籲,但也可能或多或少代表了和我同世代同住在K市的人們的些許感受,尤其是那些家住K市,卻老是得在台北求知識 、討生活的人們。不過,我想談的是生活,不是一種活動、一個具體的任務,生活中的許多知覺與不知不覺都是從歲月裡慢慢發現與領悟的,而生活中的習慣是可以被培養的。 明明就是說基隆,為什麼稱之為K市?但台北卻可以是台北?K市是基隆沒錯,但我也想把它模糊一點當成一個符號,代表那些明明在自己故鄉生活地很好,卻嚮往著大城市的那種迷思。或許新北市、桃園的人們,或是另一個大都會周邊的小城市居民們,也會有類似的心情處境吧!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K市市民,在K市出生,讀幼稚園、國小、國中,之後便到台北讀高中、大學、研究所,在大學到第一份工作期間住在台北,第一份工作離職後就搬回K市,之後就一直住在這裡。
雖然在K市住了如此長久,但在我第一份工作離職之前,我其實與K市非常不熟。我唯一熟悉的路,就是我的通學路線,及我家到火車站之間的路。
因此,當我到台北讀書、工作以來,經常要在同儕團體中扮演K市人的代表,但我對此常常乏善可陳,除了廟口和中正公園的觀音像之外,不太了解K市有什麼特色或好玩之處。
本來對於這種貧乏也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一位外地的朋友來K市旅行,我們相約聊天,他問了我:「K市人的特色是什麼?」一時之間,對於這問題的答案無法精準回答,只是隱約地想著:「我覺得……K市人對於如何去台北這件事很擅長。」(但這算是特色嗎?)
就算是到了今天,網路上的資訊已經如此發達,但只要是非K市人聽說要去K市,第一個反應就是要去台北車站坐火車;但事實上,K市與台北的交通非常方便,除了火車之外,有十幾條客運路線,班次密集,可從台北的各處到K市。這些檯面上的車班外,還有一些低調巴士、計程車叫客支援著,就算是尖鋒時間或深夜,都有辦法可以坐到舒服的位子從繁忙的台北回到故鄉。
非K市人無法理解這些交通運作,但這對K市人卻是生活必需,K市人自然很擅長。
不過,這不是很奇怪嗎?如果說K市人的特色是對如何去台北很熟,這畢竟還是依附在另一個城市裡,難道這城市沒有屬於自己的特點嗎?
「K市人的特色是什麼?」這個問題停留在我腦海裡許多年,一直沒有沉澱出什麼可取的答案,直到有一天我才突然領悟,我之所以想不出K市的特色,不是因為K市沒有特色,而是因為我對K市太不熟了。我的生活重心多在台北,於是我僅能分析出K市人很會去台北這種微妙的特色。
於是我開始細想我和K市如此不熟悉的原因。主動的理由當然是自己沒有好奇心去多多了解;但除此之外,K市的交通動線和地形,也是造成我對故鄉如此陌生的被動原因啊!
K市的地形是背山面海,港口的兩側分為東岸西岸,以及山地前的小小腹地,成為K市發展的中心,在K市大部分的地方,路都是有盡頭的,不是被山擋住、就是會掉到海裡。(不曉得這是否構成K市人的某些內在性格,對於許多限制看得比較開?)
於是在交通動線上,K市雖有七個行政區,但卻無法全部串通,需以火車站(各種客運站都在火車站的旁邊)為中心,輻射狀發展,也就是說,若是搭乘大眾運輸,多是以火車站為起點,若是要從某區前往另一區,通常還是要去火車站轉車,於是住在K市東岸的人,如果不是因為上學、工作或剛好有親友住在那裡,那他極有可能對西岸完全陌生(我就是一例)。
在我小學畢業以前,我的生活圈就在我家附近,那時我家住在中正路,那是一條狹長的路,一邊就是東岸碼頭、另一邊就是山,要不是那時經常看電視及偶而會去台北拜訪親戚,我大概會以為地球是條狀而不是圓的。
而對K市,我熟悉的只有「家──學校──火車站」這一條線。到了國中之後有好一點,我依家父母的安排,就讀K市有名的私立中學,與火車站反方向,於是我熟悉的路線就變成了「學校──家──火車站」。不過讀這所中學雖然因為高度升學導向而讓自己的青春期過得非常無趣,但也增加了我鄉土地理的常識,私立學校沒在管學區這件事,因此同學來自K市的任何地方,我因而知道K市的許多街名、地名,雖然大部分的地方我從未去過。
國中時一心的目標就是到台北念高中,之後也順利地考上,對於基隆的認識雖然本來也沒啥進展,到此時就突然斷線了。之後的假日若有空和同學相約,理所當然地就是約在台北。
念大學之後,整個人都搬到台北去生活,台北已成為我的理所當然,K市則是假日時偶而回家給家人看一下的故鄉,當台北的朋友們對我說出他們對K市的刻板印象,多雨、廟口小吃、街道很狹窄,我也不以為意地附和著,K市不就是那樣嗎?
直到我第一份工作離職搬回家後,重新在K市生活時,又聽到朋友對我的提問「K市人的特色是什麼?」而我的回答卻是如此貧乏之後,我才漸漸地感覺到事情或許不該只是這樣。
Jay Hsiao
完全一樣的人生體驗,我也是30歲回家鄉才開始努力想認識家鄉,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對外地人驕傲的介紹我的家鄉,驕傲的成為道地基隆人
Odili小歐
謝謝你的留言,我們一起努力唷!^^
林沛祥
你好,請借分享。
KeeLung for a walk雨都漫步
歡迎分享喔!
福熊
期待看到下集:)
鱟
筆者的人生比我多了大約一個世代,而我從小也是遵循「家—學校—火車站」,在隔代教養與安親輔導之間度過童年,到了中學時代,學業成績相對優異的K市學生會莫名染上「嚮往離鄉背井」的慢性病,從筆者的回憶看來這似乎在K市已蔓延了一個世代。我懂事以來,父母因為工作關係已經是分住(不是分居)兩地,平日基隆、假日台北的童年使我很早陷入認同混亂,高中時代前往台北就學為分野,生活依母改成依父。
我內心逐漸清楚自己雖然雙親健在,但我大部分的生活卻像單親一般。直到大學聯考結束,我終於有空檔以及足夠的心智成熟去釐清這一連串的病態是如何形成的,我又會如何看待這個嚴肅的議題?
大比目魚
我住嘉義,一樣的感覺。對家鄉認識如此貧乏,到高雄唸書可是家人畢竟還在家鄉。畢業後離職回家住才開始想,嘉義有什麼地方值得探索。
雨都漫步 KeeLung for a walk
這想法就是一個新的開始,一起加油!
LUNA
一模一樣的經驗,我是住安樂區,到了高中就從家裡每天通勤去台北,我比筆者對K市更陌生的是,我家那邊就是基隆客運總站路線,我甚至不用在基隆火車站下車,直接一班車就坐到台北了。
每次在車上看著窗外的海洋廣場,都有種淡淡的惆悵感,常常在天氣好時有種衝動想下車,去港口看看海跟鳶,但是往往又被疲累跟懶散打消了念頭。
台北的朋友們當然只要有關K市的事情一定都會問我,我雖然口裡很理所當然的說著我基隆人我驕傲,但是給出的資訊往往心虛又尷尬,因為根本就是跟外地觀光客一樣Google來的…
對於K市的愛與討厭K市時常陰雨綿綿的恨是矛盾糾結的,K市遊子都養成一上了通勤的客運就能立刻沈默的安睡著,一下目的地交流道,就像隱形鬧鐘一樣立刻彈起。
有種被養成了接受種種不得不的無奈妥協個性,也變得比較容易去接受不斷變動的人事物。
我愛著K市但是目前住台北,只有假日偶爾回去看看。內心往往希望K市變得更好,但是又說不上能怎麼個好,因為內心又有點覺得其實對自己生活圈影響不大,所以沒什麼深刻的關係。
這種矛盾感每每讓我說出自己是基隆人,都會有點尷尬,也常被揶揄說我根本就是假基隆人(尷尬笑)
我相信我們都深愛K市,期望未來的K市能越來越好,K市很有特色,其實能有很好的發揮,真心希望K市市長們能夠不是只把建設K市當作是他們個人八年的政治舞台,八年過後不關自己事拍拍屁股就去中央升官了,期待更美好的基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