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走文化 » 在時代浪潮下成長的百年基隆/港與港都人(上)— 基隆港歷史

在時代浪潮下成長的百年基隆/港與港都人(上)— 基隆港歷史

posted in: 走文化 0

基隆港歷史|基隆港建設|基隆港景點|基隆港碼頭

前言

今日的基隆港,昔日被稱為「雞籠港」、「雞籠灣」,在幾百年前就已是原住民活動的範圍。外國臉孔的出現,並非僅只於二十一世紀來到這裡觀光的外國旅客,而是可以往前追溯到四百年前!

當時,西班牙人在今天的和平島,建造一座名為聖薩爾瓦多城的統治中心,後來又隨即被來自府城(今日的台南)北上的荷蘭人取代。兩百多年後,也作為近代史書寫一頁的「中法戰爭」的場景之一。今天的基隆,可以說是台灣島除了台南府城之外,同樣可將明文紀載的歷史溯源於幾百年前的地方,也是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多元族群、文化交會的舞台。

這篇文章,我們要帶你在短短幾分鐘的時間,穿梭在百年歷史中的基隆港。

 

築港前的基隆港灣
築港前的基隆港灣。 圖片來源:《臺灣古寫真帖》。國立臺灣圖書館。轉引自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58608&IndexCode=Culture_Object

 

外國勢力來襲:基隆港開港通商

基隆港的出現、發展與變化,毫不意外地受到台灣各個時期的歷史發展影響。幾百年來,東亞海域上繁盛的商業活動持續不間斷地進行著,一直到十九世紀,對基隆發生了一個劇烈變化:開港通商。當時隸屬於清中國的台灣,受到近代外國勢力叩關影響,雞籠港就作為淡水港的附屬港而開放,1860年代以後,逐漸開始與世界貿易體系接軌,迎來大量的貨物的進出。外國人的商業勢力,也在此時藉由港口大幅進入台灣。

基隆港歷史中法戰爭時的基隆市街
中法戰爭時的基隆市街。 圖片來源:蘭伯特(2002)。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經典雜誌出版社。轉引自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58820&IndexCode=Culture_Object

 

日本殖民時期:現代化築港工程

才過了三十幾年,到了十九世紀末,日本展開對殖民地台灣的統治。最高統治機關—台灣總督府,開始思考如何最大化殖民母國日本的利益、加強雙邊的經濟連帶。結果之一,多條日本與台灣之間的「定期航路」開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連結基隆港與日本國內港口—神戶的航運路線。因此這條航線,在後來的數十年間,受日本近代教育、有留日經驗的知識分子,乘船往返「本島」與「內地」時,所擁有的共同的集體記憶。

而基隆港由國家力量領導、被建設為一個現代化港口,並且在往後五十年間,人們心中這個「從基隆港乘載通往『近代文明』世界的日本內地」的意象,可以追溯至1899年台灣總督府決議展開基隆港的築港工程,而這更是誕生於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築港的國際潮流—與中國同樣受到西方列強威脅的日本,以積極態度經營港灣、學習西方技術。台灣從「開港」到「以近代國家建立港口」,恰好分別處於清中國與日本的統治的歷史情境下;其中雞籠/基隆港的發展與樣貌變化,更恰好地反映了歷史。

在日治時期,基隆港的築港工程可以區分為五個時期,而且在各個時期的建設,也奠定了往後基隆港發展的基礎。第一期(1899-1906),重點在於港口初步整頓、基礎設備。第二期(1906-1912),重點在擴充內港,貿易數字大幅提升,船舶出入港總數已經來到全島的42%。期間內,高雄港於1908年展開築港工程;也是在同一年,台灣西部縱貫鐵路完工,基隆可直通南部高雄,南部物產直接藉由鐵道北送、由基隆港運至日本。第三期(1912-1929),重點在於擴充內港設備,碼頭深水化、倉庫建設、增添起重機等機具;功能規劃已有區分—內港西岸屬深水碼頭區,提供大型船舶停靠,內港東岸多供戎克船、小型汽船停泊,且無西岸的大型倉庫,西岸成為運輸中心,奠定日後基隆港的空間分化的基礎。第三期工程完成後,貿易總量甚至達到全島的二分之一以上。第四期(1929-1935),重點在於築港範圍由內港向外延伸,內港充實既有設備(例如倉庫容量、增加船席、加強碼頭運轉)。第五期(1936-1944)則包含增加東防坡堤、進行船塢工程、築聯外道路、至台北縱貫道路改為高速公路。

基隆港西岸「4號碼頭
基隆港西岸「4號碼頭」。 圖片來源:蘭伯特(2002)。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經典雜誌出版社。轉引自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02096&IndexCode=Culture_Place

 

隨著基隆港在台灣對外經濟貿易的地位顯而易見,造船業也以基隆為中心而有所發展。戰後的台船公司,前身就是日治時期的基隆船渠株式會社與台灣船渠株式會社。在1930年代,日本國內政治發生變化,由軍部主導,並且積極主張對外擴張。後來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日本希望加速殖民地工業化,台灣總督府希望三菱財閥接手經營基隆船渠,藉此將之納為國策會社體系的一環。

基隆港歷史從小基隆山近望哨船頭街
日治時期「從小基隆山近望哨船頭街」。 王俊昌、張長臺、安嘉芳撰文(2004)。再現風華:基隆市老照片調查成果報告書。基隆市立文化中心。轉引自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02088&IndexCode=Culture_Object

 

日治時期基隆市街的生活場域 

基隆港的發展除了表現出政治、經濟的面向之外,同時也是活生生的「人」們工作、生活的場域。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後,港口周邊的店家多以食物為主,這是因為在港口工作的大量勞動力,需要時時透過美食來補充自己的體力與能量。相對地,說到基隆港周邊產業,現在最容易浮現的印象:報關、運輸、委託業,在當時其實受到政府的掌控,所以產業發展並不發達。另外,港口隔著海洋與國際接軌,洋服百貨等舶來品在當時也是由基隆港輸入進台灣島內。

港口周邊空間的分配同樣也受到政治力量的影響。築港工程後,西岸碼頭的產業主要以船運公司、檢疫所為主。相對地,在港口南岸,從清代以來就已經是傳統漢人主要居住的地區,市街發展的歷史較早,到了日治時期,漢人商店也主要聚集在南岸。相對於先來的漢人,後到的日本人主要是以東岸為主要活動範圍,他們開設的商店多分布在田寮河南岸。其中,基隆郵便所的矗立,也象徵著以日人為主的生活空間。而東岸有造船、漁業相關產業,其中還包含了昔日被稱為「基隆的銀座」的街區。

基隆港務的發展、港口的大量卸載,無論在哪個時代,背後都仰賴著碼頭工人的辛勤作業。他們在碼頭搬運煤礦、雜貨與大型材料器材如機械、木材等。基隆港繁忙期從十月到隔年三月,閒暇期從四月到九月,導致臨時工人的數量在不同季節有所增減。基隆港工人階層人數眾多,因此在1920年代台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當中,也可以看到基隆工會活躍的姿態。

基隆港歷史清治時期的基隆市街
清治時期的基隆市街。 圖片來源:陳成章(1999)。基隆市港區歷史建築調查──第二階段:歷史建築測繪、調查研究。基隆市立文化中心。轉引自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02078&IndexCode=Culture_Object
基隆港歷史基隆日新街街況
基隆日新街街況。 圖片來源:安嘉芳等(2005)。《基隆市老照片第二輯》,基隆市文化局。王俊昌提供。轉引自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02075&IndexCode=Culture_Object

 

基隆港「內地人」在做什麼?

雖在那個時代,本島人的社會地位整體來說比日本人(當時稱為內地人)還低。但是在基隆港擔任碼頭工人的,除了本島人之外,還有也有許多內地人。從事「水產業」的本島人與內地人數量相近,而且後者佔水產業整體約四成。這些內地人大多數是漁業移民,主要來自日本的鹿兒島縣、熊本縣、長崎,甚至是沖繩。他們來到基隆港週邊從事水產相關工作,並多居住在八斗子、社寮等地區。日治時期的基隆,可以稱為殖民地台灣的「玄關」,與統治中心的台北相鄰,更容易接觸到有關於「近代文明」的經驗。因此對於這些移民到基隆從事水產業的人來說,相比於他們邊緣、落後的原鄉,基隆更是靠近文明、繁華的所在。

基隆港的「玄關」角色,也在1945年終戰之後,由台灣「引揚」(遣返)回日本國土的在台內地人、在台灣出生長大的「灣生」們,扮演他們人生中,一幅難以忘懷景象的舞台。由於日本人回國無法攜帶過多行李,因此他們上船之前,於基隆港口旁變賣自身的家當。

 

 

基隆港歷史,遣返日僑
圖片右邊中間位置報導日僑遣返情形。 圖片來源:民報(1946)。〈基隆遣返日僑 工作情形良好〉。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https://das.nlpi.edu.tw/handle/8ewmg

 

〈下一頁:戰後基隆港口〉

Follow Delia:
台灣史研究碩士,曾赴東京大學留學,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史。曾先後任職於日本東北地方創生企業、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致力於日台的觀光旅遊、地方創生及經貿交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