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走文化 » 在時代浪潮下成長的百年基隆/港與港都人(下)— 戰後的基隆港口

在時代浪潮下成長的百年基隆/港與港都人(下)— 戰後的基隆港口

posted in: 走文化 0

基隆港口景點|基隆港建設|基隆港景點|基隆港碼頭|基隆港貨櫃

港都染血—二二八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8月,隨著日本昭和天皇宣布投降而結束,台灣為中華民國政府所接收。戰後初期的台灣由於省籍衝突、社會經濟等因素,1947年2月28日以一場在台北的官民衝突為契機,演變為全島各地的衝突—「二二八事件」。3月8日,國民黨軍第二十一師從基隆港上岸,其後開始進行全島「掃蕩」,造成台灣地方社會嚴重傷亡。而軍隊上岸所在的基隆人民,更在事件中受到嚴重創傷。

當時,以基隆的碼頭工人、煤礦工人死傷多;受難者學歷多為公學校畢業或不識字者,職業多為碼頭工人、船塢工人、煤礦工人等中下階層出身者。根據《基隆雨港二二八》口述歷史,一位見證者郭鐘美小姐仍記得,在3月8日星期六這天,「中央船悄悄載兵來,港邊等買貨品的人都死了」時隔三日後,「星期二以後,商店開門,路上有人走動,基隆港的船出去,撿一船一船的死人回來,丟在港邊。」但是,人們的創傷與記憶,一直要到1990年代以後,才逐漸被看見、討論、書寫下來。

基隆港口,二二八事件
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1947)。〈台北2月28日案件惹起風波,基隆近在咫尺,深恐蔓及,飭令警察局嚴密防範.〉。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https://aa.archives.gov.tw/ELK/SearchDetailed?SystemID=MDAwMTgwNzI4MQ==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隔年又因為一場發生於朝鮮半島的戰爭—韓戰爆發,台灣被美國納入西太平洋防護網,並在1954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從此之後,台灣的經濟發展受到美國援助的影響非常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與體制之下,基隆港的發展,被國家賦予經濟發展的任務,而且又同時肩負與軍港的功能。

基隆港口
圖片來源: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3)。〈美國救濟物資運抵基隆港〉。國家檔案閱覽中心授權使用。

 

碼頭工人與貨櫃時代

基隆港務局棧阜管理處,以及基隆港碼頭公會,在1949年相繼成立,而為了訓練第一代的碼頭工人,先後有「裝卸養成所」以及「基隆港務局員工訓練所」,專門培養訓練國小、國中的畢業生,學習碼頭裝卸相關的知識。

隨著台灣整體經濟發展的政策,走向發展輕工業、從進口替代到出口導向,1950年代的基隆港擴建港口,增建深水碼、修建聯外道路;基隆港對外貿易的重要性日趨提高,在之後基隆港於1968年興建第一突堤碼頭,可以說象徵迎接貨櫃運輸時代的到來,這項劃時代的變革。不過在此時期的第一代貨櫃船,還沒有像今日成熟的建造貨櫃輪船的技術,所以主要還是以改裝中型雜貨船為主。

隨著基隆外港擴建,更多人口有居住的需求,以牛稠港周邊為主的碼頭邊緣坡地,開始有房舍興建。同時,發展貿易也帶動如貿易行、報關行、貨運行為多等相關行業的興起,再加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不時向基隆港停靠的美國軍艦,為市街帶來另一種商機,並且衍伸出如三輪車伕、非法導遊、酒吧、特種行業等新興產業,成為當時基隆港周邊市街的特殊地景。

基隆委託行
基隆委託行。 攝影:茹孟楠

港邊有移民?他們來自哪裡?

來自各地的多元族群,也在1950年代以後,先後匯聚於基隆港,再次展現出如同基隆在歷史舞台上,扮演的「玄關」的角色。而且,不僅是透過海洋與其他陸地、外國接軌,也同時是來自台灣各地的移民們的目的地。

如同前文提到,隨著外港擴建、港市發展,許多因為外港工程的就業機會而移入基隆市的島內移民。在港務局棧阜管理處成立前的「包工制」時代,又稱為「五十公司」,由五十位資深碼頭工人招攬在中南部的親友前來工作,他們多來自台中海線鄉鎮以及苗栗苑裡。另外也有來自東部的阿美族人,在台東成功漁港接受船員訓練後,到和平島從事漁業。短短十年之間,基隆市人口變增加8萬多人。除此之外,1955年因中共解放軍攻擊的「一江山島戰役」,大陳島居民(即「大陳義胞」)撤退來到到台灣本島,其一大部分為從事過去大陳島為主的漁業,接受政府的輔導,選擇定居基隆。

 

大陳義胞
圖片來源: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5)。〈慰問抵台大陳島義胞〉。國家檔案閱覽中心授權使用。

 

港的起起伏伏

1972年之後,在國際石油危機的背景之下,以及為了加強推動國內的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十大建設,台灣整體的經濟結構,轉變為發展重工業,也是在此時,基隆港擴建工程大致完成,蘇澳港也在此時期成為了基隆港的附屬港。1970年代以後,由於基隆港貿易量穩定成長,船舶修造業日益發達,同時也促進機械電子工業的發展。基隆市人口中,從事運輸、倉儲、報關行人數也不斷地成長。

經濟發展與硬體建設完成,也影響到港口周邊的地景。在此之前原本集中在漁港區南岸的報關行、貨物行,先後為降低營業成本,分布據點擴散至中正路、南榮路、安和路一帶,一改過去聚集於港區周遭的地景樣貌。

基隆港的發展規模,以及基隆市的人口規模,都可以說是在1970年代所奠定的。基隆港到了1984年,已經一躍而成世界的第七大港。但是,後來隨著中國經濟特區開放影響,貿易量下滑,不得不尋求轉型的模式。又在1999年,一項對於在碼頭辛勞數十年的工人而言,最主要的變化,就是裝卸公司民營化,依據勞基法僱用工人並自行管理,一改過去由基隆港以裝卸費名義,向航商貨主統一收取,再按「對內分配表」所定比例分別支付工人所得、港務局所得裝卸費的模式。碼頭工人或選擇繼續定居基隆、或選擇回到中南部家鄉,基隆港邊最具生命氣息的「碼頭工人文化」,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逐漸褪色。

 

基隆港碼頭工人
圖中碼頭工人們正努力將由貨輪上卸下來的美援物資搬上貨車和板車。 圖片來源: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3)。〈美國救濟物資運抵基隆港〉。國家檔案閱覽中心授權使用。

結語

回首基隆港百年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從早期港口如何受到以「國家」權力主導的硬體建設的進步,以及在台灣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中,無論因經濟貿易、國際與國內局勢所需、或為了大時代中個人與家族的謀生,有許多來自島內外的人們接連來去,或短暫駐足,或落地生根在此生活的時代樣貌。直到今天,基隆港如同過去作為台灣島的「玄關」一般,為我們認識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變遷,開啟一個獨屬於基隆港的視角。

 

 

參考文獻(依筆畫排列)

尹姿文 ,〈國際局勢、經濟政策與港口發展:戰後基隆港的營運和消長(1950-1973)〉,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朱惠足,〈作為交界場域的「現代性」:往返於沖繩八重山群島與殖民地台灣之間〉,《文化研究》,5(台北,2007),頁49-86。

林光計畫主持、張志清等共同主持,《基隆港口述歷史:期末報告》,基隆:交通部基隆港務局,2008。

洪紹洋,《近代臺灣造船業的技術轉移與學習》,台北:遠流,2011。

張心穎,〈基隆港區域發展與市街地景變遷〉,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18。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採訪記錄,《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1。

陳凱雯,〈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

陳凱雯,〈帝國玄關─日治時期基隆的都市化與地方社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戴寶村,《臺灣的海洋歷史文化》,台北:玉山社,2011。

 

〈上一頁:基隆港歷史發展〉

Follow Delia:
台灣史研究碩士,曾赴東京大學留學,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史。曾先後任職於日本東北地方創生企業、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致力於日台的觀光旅遊、地方創生及經貿交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