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走文化 » 【台灣文化】不可忽略的台灣貨櫃運輸史!

【台灣文化】不可忽略的台灣貨櫃運輸史!

posted in: 走文化 0

貨運

什麼是貨櫃?

作為一門產業的貨櫃運輸,雖然與一般人們的距離遙遠,但仔細想想: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論是在港口進出的貨櫃船,或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貨櫃車,還是在郊區貨櫃矗立的景象,似乎又不是那麼地遙遠。究竟貨櫃是什麼?它在我們看不見的時候,如何影響社會經濟、甚至是你我的生活呢?

基隆生活鄰近貨櫃碼頭
基隆貨櫃碼頭與聯外道路鄰近在地人日常生活。

貨櫃是一種箱型運輸容器,用來裝運貨物。相比於百年前傳統的運輸方式——直接將貨物放在船艙內,貨櫃運輸的突破性發展,在於使用貨櫃來裝載貨物。而且,貨櫃船的大小,並不是以傳統的「噸」為單位,而是貨櫃的長度為標準。根據國際標準組織(ISO)製訂的標準尺寸:長度20呎或40呎、寬度8呎、高度8呎6吋。我們在觀覽有關貨櫃的資訊時,常見的一組英文字「TEU」,其實就是「貨櫃船載櫃量」的標準(英文為Twenty-footEquivalentUnit)。它代表的意思是,如果一艘船有1,000TEU,代表這艘貨櫃船可以乘載1000個20吋貨櫃。後來隨著造船技術逐漸成熟,以及貨櫃運輸日益發展,也開發出愈來愈大貨櫃船體積,現在被稱為「超超極大巨無霸型貨櫃船(Terramax)」的,容量都是大於32,000TEU!

 

這是不到一百年的事!有關貨櫃船的身世

貨櫃航運的發展,見證了二十世紀全球化的歷程。第一艘貨櫃船的誕生,可以追溯到美國卡車大亨麥克連(Malcom Purcell McLean),在1956年4月26日這一天,從美國紐華克港(Newwark)啟航。但其實1950年代初期,貨櫃船運的概念,還不為人們所認識。

1920年代開始,工業界雖然開始使用堆高機,一直到到了1950年代,西方部分港口裝設輸送帶來卸載商品,但人力往往是最終手段,必須仰賴碼頭工人。當時船舶以散裝貨船為主,甲板下層有開放的空間放置乾貨。但是,這種設計相當不利於商業效率,因為船的內部狹窄、船身空間也較船首和船尾寬,碼頭工人必須知道如何填滿如此不規則的空間。到了航程終點,船艙的貨物必須先由工人放在碼頭上,一一揀選、檢查標籤,才知道該把貨品搬到哪個倉庫。

1950基隆港碼頭工人
圖中碼頭工人們正努力將由貨輪上卸下來的美援物資搬上貨車和板車。 圖片來源: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63)。〈美國救濟物資運抵基隆港〉。國家檔案閱覽中心授權使用。

1950年代以後,貨櫃(container)雖然已成為熱門的話題,但並沒有統一的規格,當一貨櫃從一艘船卸下,會關係到是否能和其他公司的船、鐵路台車相容的問題。到1965年,美國通過國際標準後,才終於為過去因為繁複的貨櫃形狀與各種問題,所導致各製造商與政府之間的議論,畫下一個句點。

 

基隆港貨櫃碼頭
基隆港如今有 15 座貨櫃碼頭。

台灣的貨櫃運輸

一項新發明,從第一個實體出現後,需要花費數年、數十年以上的時間,才會普遍被認識、被接受,也才能廣泛使用在人類的日常生活與經濟活動。1950年代以後的十年間,貨櫃船運的概念在美國逐漸成形後,於1970年代之後全球性急速成長。而也是在1970年代,隨著三塊拼圖:貨櫃船、貨櫃碼頭、陸上運輸網的到位,台灣正式進入貨櫃運輸時代正好跟上了世界的脈流。台灣原本有隨貿易成長、專業分工的專業船(例如早期乾貨輪是以載運香蕉和木材的冷藏船、木材船為主,或後來的散貨輪、礦砂船等專業船),都逐漸被貨櫃船取代。

引進橋式起重機

台灣最早的貨櫃碼頭出現在高雄港,於1972年正式啟用。之後,基隆、台中、台北港也先後設立。貨櫃碼頭周邊最重要的設施之一——橋式起重機,一次能夠輕鬆吊起好幾個貨櫃,大幅縮短貨櫃船停留在碼頭的作業時間;它的威力如此強大,相對地就必須架設在堅固的地基上,水深也必須足夠才能停靠貨櫃船。

同時面對地基、水深問題的基隆港,在建造貨櫃碼頭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一段「在限制中求發展」的歷程。第一突堤碼頭,就是基隆港的第一個貨櫃碼頭,是為解決地形受限的問題,運用填海造陸的方式,直接在基隆港內填出一塊突堤。1972年1月,全新貨櫃船「東方領袖號」從基隆港出航。後來又因為不敷使用,又先後規劃了第二、第三貨櫃中心。仍因受限於腹地難以繼續擴大,後來又先後有台中港、台北港的建造與崛起。

橋式起重機。
橋式起重機。

現在的基隆港,共有57座碼頭、1個入港航道,港區總面積為572.17公頃,港灣形狀大致呈北寬南窄的漏斗狀,分為西岸、東岸碼頭,西岸運量較大。在57座碼頭當中,有15座貨櫃碼頭;3處貨櫃基地,共配置了35至40噸可裝卸13至18排貨櫃之高性能式的橋式起重機,每年可裝卸200萬至300萬標準貨櫃箱(TEU)——它們矗立在碼頭水岸邊,是貨櫃碼頭常看見的巨型設施,如同一隻龐然大物豎立在碼頭的水岸邊緣,將吊架移動到貨櫃正上方,對準貨櫃孔位,藉由吊具的四個角的轉銷機構扣住貨櫃的孔,由橋式機司機與在地面上的指揮手的溝通配合,以大約每兩分鐘可以完成一次吊掛作業的效率,日復一日地作業著。而基隆港的碼頭工人,除了面對貨櫃運輸時代的來臨,也在二十世紀末遭遇裝卸公司民營化的衝擊,多數均選擇返鄉或退休,由碼頭工人構成的港口文化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褪色。

海運公司的成立:陽明、長榮

在台灣貨櫃運輸的發展歷程中,陽明海運與長榮海運並駕齊驅,發展為國際知名的海運公司。最初陽明海運的成立,具有國家所賦予的使命。因應1970年代以後的國際局勢中,台灣處境日益艱難,1972年成立後由國家權力介入公司營運,目的在於鞏固國家的海運資源,從此清末以來的輪船招商局在台灣正式走入歷史。而在陽明海運的船隻中,貨櫃船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到1996年民營化為止,所營運船隻47艘當中,就有38艘全貨櫃船,其中多是在1980年代以後急速成長,緊跟著全球性的貨櫃化浪潮。

其中,陽明看見了時代的趨勢,增強貨櫃船的競爭力,在1986、7年中建造了3042TEU的貨櫃船,是當時全台灣最大型的貨櫃船!除了興建貨櫃船、訂製貨櫃之外,也積極洽租貨櫃場地、派員出國考察,並招考一批新進員工,為即將到來的貨櫃船時代做足了準備。到1984、5年,在兩條世界熱門航線——遠東/美國、遠東/歐洲當中,陽明一年的TEU就分別佔了世界總TEU的42.4%與44%!一直到今天,說到貨櫃運輸,陽明海運依舊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級企業之一。

貨櫃運輸的發展,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大幅改變過去依賴大量碼頭工人進行裝卸作業的模式;從美國東岸掀起的一場革命,因全球化的浪潮,台灣也被捲入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基隆港。不僅是硬體設備汰舊換新,產業的變化、人們對於運輸貿易的載體的概念,也會隨著不斷變動的時代,而有更多想像的可能性吧!

基隆港貨櫃碼頭一景

 

攝影:茹孟楠

 

參考文獻(依筆畫排列)

王御風,《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台北:天下文化,2016。

馬克.萊文森著、吳國卿譯,《貨櫃與航運:搶船、搶港、搶貨櫃,你上船了嗎?貨櫃推動的全球貿易與現代經濟體系》,新北:八旗文化,2021。

戴寶村,《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玉山社,2000。

 

更多關於基隆港口史:  
在時代浪潮下成長的百年基隆/港與港都人(上)— 基隆港歷史 
在時代浪潮下成長的百年基隆/港與港都人(下)— 戰後的基隆港口
乘坐航運歷史之船:台灣、海洋與世界

 


*全文出自《海上貨物Goods Rethinking – 船廢零件再生計畫展覽手冊》,由1915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出版,雨都漫步規畫與執行。

 

新港畔CTA

Follow Delia:
台灣史研究碩士,曾赴東京大學留學,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史。曾先後任職於日本東北地方創生企業、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致力於日台的觀光旅遊、地方創生及經貿交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