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走文化 » 雨都踏查:基隆市區惠隆市場的採訪視角

雨都踏查:基隆市區惠隆市場的採訪視角

posted in: 走文化 0
本篇將帶大家從採訪者—書宇的角度,瞭解在市場採集故事的過程,一起踏查位在基隆市區惠隆市場時的感受與觀察。

基隆市區惠隆市場踏查|麵姊魚攤、豬肉攤、柑仔店

地方故事的採集,有賴於當地人的經驗分享。文史工作者串連這些故事,讓歷史更形生動鮮活。歷史往往是宏大的敘事,在當中加入各式人物描繪事件細節,當代人更能感同身受,腳下的這片土地,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至今。口述歷史試圖將歷史猶如拼布般,一塊一塊拼湊還原出當年的樣貌。

這次跟雨都漫步的Ilun來到返潮基地附近的惠隆市場,採訪三個攤販,依序是豬肉攤、市場陳主委以及魚販麵姊。 惠隆大樓的一樓是市場,二樓是住家、保齡球館以及餐廳,餐廳的部分據說前身為飯店。三樓則有撞球館。一樓的市場攤販與二樓的住家是不同的群體。現今惠隆市場的攤販數量,在我們拜訪當日只有寥寥數家,除了我們也未見其他遊客或是採買者,難以想像攤販所形容的,當年惠隆市場人山人海的樣貌。

惠隆市場的非公有市場特性

而惠隆市場並非公有市場,因此很多政府資源,惠隆市場並不在受益名單之列。也因為是私人營運,產權結構複雜,需要更講究人情世故。惠隆市場過往曾發生火災,加上鄰近的信義市場興起,導致惠隆市場川流不息的景象不復存在。

豬肉攤老闆的生命經驗

豬肉攤的訪談開始前,Ilun先跟老闆買豬肉。老闆仔細地切除豬肉上的白膜,跟著豬肉本身的紋理,切下一塊自認滿意的豬肉。老闆在訪談過程中幾乎都以台語進行,老闆娘偶爾也會加入談話。期間有顧客前來購買豬肉,老闆及顧客除了生意買賣外,也聊了各自生活上的近況。老闆長年站在豬肉攤販後,看著市場人來人往,利用販賣豬肉的一技之長,養活一家大小,也把自己的生命跟惠隆市場的變遷交織在了一起。

惠隆市場豬肉攤老闆周大哥
豬肉攤老闆-周大哥接受採訪過程中,也同時有其他顧客前來採買

柑仔店內的市民心聲

下一站前往惠隆市場前主委-陳主委的柑仔店。陳主委對於地方創生團隊在做的事情,很有一套自己的看法。雖然嘴上總說政治的事不要聊,自己卻一而再再而三開啟政治相關的話題。主委對於自己、對於惠隆市場、對於基隆,口氣裡總帶著一股自信和見解。當Ilun提出惠隆市場活化創生的問題時,主委從自身角度提供了不少指導我們事情該怎麼做更好的方向。

魚攤見證基隆崢嶸歲月

最後一攤是麵姊魚攤。據說麵姊是惠隆市場裡人緣很好的一個攤販。在麵姊這攤,是我個人覺得收穫最多的一場訪談。麵姊從個人經驗出發,提及大時代的變遷、惠隆市場的劫難。當一個人的生命在一個地方落地生根,或許以歷史之眼回顧,數十年的歲月不過彈指之間,但相信中間的酸甜苦辣,只有當事人一清二楚。麵姊口中嘆息著黃金歲月一去不復返,不只感嘆基隆的沒落,也感嘆自身青春的不可追。

這些故事或許都不是什麼可歌可泣、氣勢磅礡的偉人故事,但正是有了這些小攤販,讓惠隆市場有了自己的生命。這些攤販就像是一個個惠隆市場的圖鑑,按圖索驥,每個人身上,都各自收藏了一段光輝歲月。

惠隆市場魚攤麵姐
惠隆市場魚攤老闆娘-麵姐,為我們指出過去其他攤商的位置

惠隆市場空間再利用

位於基隆市區惠隆市場其實若能將閒置的攤販空間創造出新的使用可能,例如活化再生給小型的文創商品創作者當作個人工作室等,相信可以為這個已存在逾半世紀的建物帶來新氣象。

惠隆大樓建物所在地,剛好橫跨水錦里及虹橋里兩個里。協助我們採訪的Mother Funk就表示,團隊成員若是想借用里民活動中心辦活動,都會跟兩邊的里長告知。然而由於兩里里長對於外來的青年社區營造團隊Mother Funk,所抱持的態度不一致,導致Mother Funk在溝通上需要耗費許多成本,如何說服在地者接納一個外地團體進駐,對於Mother Funk而言,是很大的考驗。

也期待基隆當地有志於都市願景計畫的團隊組織,可以凝結起彼此的資源力量,為基隆的文史脈絡,爬梳出一份完整的檔案,讓基隆起點城市的名號,不只是空殼,更有實質內涵,讓人看見一座海港城市的歷史,更展望未來!

曾進駐惠隆市場活化空間的團隊Mother funk帶領走訪市場空間
曾進駐惠隆市場活化空間的團隊-Mother Funk帶領走訪市場空間

 

惠隆市場小記

惠隆市場麵姊魚攤—基隆傳統市場記憶與流變
屹立惠隆市場一甲子,基隆江風館傳承外省味傳統市場文化:從惠隆市場豬肉攤看歷史
延伸觀看:惠隆市場周邊祭典活動

 

編輯:吳冠萱

文字:劉書宇

 

Follow Kuanhsuan:
過往熟悉的基隆只在離家不遠的方寸之地,以及清晨和夜晚通勤才聞到的海的味道;踏入研究所後才發現自己從未研究過基隆的過去。希望能夠爬梳基隆歷史、翻譯不同外國友人視角,呈現基隆的前世今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