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走文化 » 【台灣文化】台灣頭的玄關驛站:基隆火車站

【台灣文化】台灣頭的玄關驛站:基隆火車站

posted in: 走文化 1

20世紀前葉海運當道的時代,基隆是台灣的玄關。彼時陸運的王者又非鐵道莫屬,基隆是台灣縱貫鐵路的0哩起點。縱貫鐵路起點基隆;終點高雄,於1908年全線通車。基隆驛則提前一年落成,第一代基隆驛是在畫中右下方的單色素描,它是一座鐘塔歐風建築,急斜式銅瓦雙簷,各開有老虎窗,屋頂裝置雕花鐵欄柵,大拱窗立面是紅磚壁體。

初建基隆驛不僅是全台年代最早、最美的車站經典建築,更重要的是鐘塔的意義,時鐘建立了台灣人的時刻觀念。因為火車0 點0分開是不等人的,即使乘客沒來火車照開,火車在台灣種下準時的「時刻」觀點,可以說是台灣人的時間革命之始。

原作是油畫,繪圖者是筆者自己。追鐵道風景已超過廿年,追出了鐵道與文化斷層面的拼圖。此作系採用「時代遠近法」鋪陳全圖佈局,佔全幅大半畫面的曲折線條,原是荷蘭人筆下的古地圖,忠實呈現十七世紀基隆港灣地形,遮去圖上方車站右邊的是社寮島(今和平島)圖示,島上還繪有西班牙人建的城砦呢?

本圖主角的基隆車站,是1967年改建後的模樣,一直以來,都是樑柱和鋁窗交織成垂直線與平行線之幾何構成,壁面則貼橙色磁磚,直到四年前實施外牆拉皮,窗戶、立柱都被隱藏起來,倒是像極了一座現代碉堡。

車站正對面露出一隅的石砌古典柱頭,是「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的騎樓迴廊,轉角即藝術館附設西餐廳的玄關門。從前仍是陽明海運的時代,刻意封住玄關門,據說從風水的看法,可以避免與火車站大門「相沖」。大門不在這裡,騎樓變成麵攤,是旅客最稱便的「驛前」臨時食堂。

陽明海運的前身招商局,戰後接收日本「近海郵船株式會社」的產權,撥交國營事業招商局使用,如今倖存下來的建築物,已經成為基隆的歷史遺產。

圖畫右上,像一顆印章的東西,是軌道斷面造形,有平衡畫面或期待畫龍點睛的效果。

切出畫面右端邊緣一長排單獨圖案,是基隆史大事紀的年序標誌。最上面是天主教耶蘇會的徽章,耶蘇會是基督教新舊教分裂之後,舊教的自律教團,他們曾隨西班牙兵艦於1626年登上社寮島,設立台灣首座天主教堂,並建聖薩爾瓦多城。

1942年駐守安平的荷蘭艦隊北上,驅逐西班牙軍隊在基隆的勢力,是以畫荷蘭國旗置於耶蘇會徽章之下。

第三圖為劉銘傳鐵路向德國購進的蒸氣火車頭「騰雲號」。基隆有鐵路可以追溯至劉銘傳出任台灣巡撫時,他奏請興建的基隆到新竹之這一段台灣最初的鐵道。末幾,日本領有台灣,發覺到此段鐵道的路基、隧道、坡路、彎道、信號等皆徒增行車難度,並且離安全標準甚低,所以全面廢線。如今只有騰雲號和獅球嶺隧道是劉銘傳鐵路的遺存。

第四圖是一九三五年基隆驛風景戳。同年盛大舉行「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風景戳亦打破向來圓形的制約,「基隆驛風景戳」的海浪紋即已躍出圓圈之外。那一年第四期基隆築工程完工,正式進入第五期工程,但基隆港已是台灣第一大港,貨物吞吐與人員輸運均冠全台。

最下圖為大型蒸汽機關車「CT271」,是台鐵客運最大馬力的蒸汽火車頭,1942年日立製作所出廠。引進台灣之後直到1983年退休,現在安置于基隆情人湖風景區入口,靜態保存。

將不同時代的圖像畫在同一幅作品中,就是「時代遠近法」,亦謂「異時同圖法」,一張彩繪的基隆驛,牽動出歷史滄桑,反映了百年來基隆港市的流變。

 

基隆驛史紀  李欽賢/繪  油彩  65×91㎝  2008

 

新港畔CTA

 

 

Follow 李欽賢:
「鐵道畫家」李欽賢,同時也是基隆美術史研究的重要學者。一九四五年生,歷史痴、火車迷,藉著身體移動探訪存在的鐵道遺跡,也追尋物換星移的軌跡。 近著:《圖解台灣鐵道世紀》、《台灣人文風景100點》、《台灣城市記憶》、《車站四季》、《台灣古老火車站》、《台灣火車知性之旅》、《台灣風景繪葉書》、《台灣美術之旅》、《台灣蒸氣火車速寫》、《基隆美術史》、《地方美術歷史─基隆》,以及童書繪本等,共五十餘冊。

  1. Darius

    文中第九段”1942年駐守安平的荷蘭艦隊北上,……”之1942顯然是1642的筆誤,請參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