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口福麵包店|口福食品行|惠隆市場
口福食品第二代店主陳媛媛
基隆口福麻花發跡於惠隆市場
在一個涼爽的下午,我們來到了位於仁二路的基隆口福食品行。新鮮出爐的麵包香氣瀰漫在空氣中,這裡的麻花和饅頭已經成為了這家麵包店的代名詞。然而,當我們到達時,第二代店主陳媛媛卻不在店裡。她的員工告訴我們,她在惠隆市場等我們。
惠隆市場曾經是基隆市中心熱鬧的商業中心,但現在已經不受當地居民的青睞,大部分的攤位空蕩蕩的。但是,口福食品卻決心要讓市場重獲新生。
從小作坊到茁壯成長的家族企業
陳媛媛的丈夫胡俊民家族自1980年開始在惠隆市場開了這家麵包店。陳媛媛的公公胡宗龍從一位大陸的老兵那裡學會了製作麵包和饅頭的技藝。陳媛媛的丈夫和他的姐姐從小就開始幫助父親的工作。陳媛媛回憶道:「他們都清晨3點就起床,幫爸爸做麻花和饅頭。之後在店裡的櫃檯下歇一會兒才去上學。」
繼承家族企業,延續傳統
「我在國中時認識了我丈夫。」陳媛媛笑著回憶道。 「他是我的學長。」
他們結婚後繼承了家族企業,不僅擴大了產品的種類、增加了節日專用的刈包,還引進了西式麵包和糕點。他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除了原來的店面,他們還開設了兩個店鋪和一家咖啡廳。與市場中許多因為第二代不願接手而停業的企業不同,他們的攤位是市場中稀有的亮點。
拓展市場:向寺廟和餐廳供貨
處於惠隆市場的口福食品店鋪
現在,他們已成為供應廟宇的重要攤位,像是媽祖廟,口福會供應麻花、饅頭和壽桃等祈福食品。他們還向餐廳供貨,如今日食堂活海鮮餐廳、金牌三姊妹活海產餐廳和其他福州餐廳。
「我們不打算將我們的產品放到網上銷售。」陳媛媛說道,「目前業務已經足夠了。我們主要面向本地人銷售,即使有些顧客搬離了這裡,他們仍然每週回來購買我們的產品。」
保持市場人情味
陳媛媛認為,攤販之間的友誼是這個市場的獨特之處。例如,一位年長的店主收到交通警察的警告時,市場攤販們會聯合起來抗議,並為他騰出停放摩托車的地方。
訪談至此,陳媛媛注意到一位退休的甜不辣店老闆經過,還喊了一聲「我們剛剛在談論你!」 陳媛媛解釋說,他是那些退休人員之一,每天下午4點都會回到市場與老朋友聊天,這種社區感讓市場更為特別。
陳媛媛的公公曾經在仁愛市場有一個攤位,但後來收起來了。陳媛媛認為這是因為那裡沒有如此濃厚的人情味,每個人都更專注於自己的生意。
陳媛媛:「我們的顧客來找我們,不僅僅是為了食物,更是為了友誼!……儘管惠隆市場的價格比其他市場高,但你在其他地方找不到這種人情味。」
大部分的攤位現在都已經空蕩蕩的
振興惠隆市場:挑戰和希望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超市的全天候便利,吸引顧客變得困難。 「市場可能沒有你需要的一切,比如雞肉或牛肉,但它在人情味方面有很多優勢」她解釋道。
隨著訪問來到了一個尾聲,陳女士分享了她對惠隆市場未來的願景。她希望攤販們能夠攜手合作,提供折扣和促銷,以重振市場的繁榮氣息。
「如果我們能夠團結合作,我們就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回來,讓惠隆市場再次興盛。」
當我們告別、離開市場時,新鮮麵包的香氣和溫馨友好的氛圍的記憶縈繞在我們心頭。感謝這次的拜訪經歷,因為它提醒我們去支持像惠隆市場這樣的本地企業的重要性。市場攤販們體現了獨特的魅力和社區感,在沒落之際,如果沒有我們的幫助,這些感覺很容易消失。
惠隆市場小記 惠隆市場麵姊魚攤—基隆傳統市場記憶與流變 屹立惠隆市場一甲子,基隆江風館傳承外省味 傳統市場文化:從惠隆市場豬肉攤看歷史 延伸觀看:惠隆市場周邊祭典活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