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走文化 » 【雨都文化】長大後才明白,崁仔頂的魅力:帶你了解崁仔頂怎麼玩

【雨都文化】長大後才明白,崁仔頂的魅力:帶你了解崁仔頂怎麼玩

posted in: 走文化, 看看 0

崁仔頂魚市|崁仔頂攻略

崁仔頂 ,是基隆人都聽過的地方,但卻不是每個基隆人都懂得它的魅力,雖然從小在基隆長大,但從前,我幾乎只是「經過」崁仔頂。

會說經過崁仔頂,通常是從火車站旁的忠二路經過慶安宮、崁仔頂,再往前步行至廟口夜市。比較「不得已」的時候,則會拐進孝一路,再走仁四路,到仁愛市場填飽肚子。

為什麼會說「不得已」呢?因為在快要走近崁仔頂時便會聞到濃厚的魚腥味(懂得它的魅力的人,會說是「鮮味」),且孝一路崁仔頂一段的柏油路、人行道及騎樓總是濕滑,每次經過必得低著頭、放慢腳步前行。加上白天時每戶漁行都鐵門緊閉,門口堆滿保麗龍箱;抬頭,看見頭頂上掛滿尚未亮起的鹵素燈,而街道上安安靜靜,彷彿尚在沉睡。在繁華的鬧區裡,這樣的景致異常突兀。

基隆崁仔頂漁市
鹵素燈點亮的漁市

 

崁仔頂歷史

崁仔頂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領時期,一直到民國67年以前,孝一路和愛一路之間有旭川運河,可以通行漁船。因海口地緣關係,開始聚集人潮,並形成市集,漁船會直接行駛至漁行的位置將漁貨卸下,而漁貨送進漁行之前必須先爬上石階,石階稱崁,便有了「把東西搬上崁仔頂」的說法,這名稱也一直沿用至今。

當時的石階因旭川河加蓋而不見痕跡,不過漁行建築仍保留了早期建築傳統工法,以義隆漁行為例,屬三層樓的紅磚房,據義隆漁行第三代負責人、同時也是崁仔頂魚行聯誼會會長彭瑞祺說,這些紅磚屬TR特級磚,跟總統府使用的紅磚是相同等級!而兩層樓的樓板以木頭做為架構、上方放置木板,再敷上蚵粉、泥砂及糯米糊,最後放上陶磚建成;在二樓走動可以感覺到木頭的彈性以及震動,也俗稱「軟樓」。現在台灣尚存的軟樓建築已不多見。

一開始崁仔頂的漁行只賣熟魚和醃漬類的漁貨,但在社會健康意識漸漸抬頭後,當時年僅23歲的彭瑞祺,嗅到生鮮批發將來會取代醃漬類漁貨的趨勢,於是便開始慢慢減少醃漬類產品,轉型做生鮮漁貨的拍賣,其他漁行見到此情況轉而跟進,崁仔頂也漸漸成為北台灣最大的生鮮漁貨批發魚市。

而後有機會在夜晚走入崁仔頂,才真正感受到這個帶動基隆繁榮、北台灣最大魚市「崁仔頂」的魅力。

崁仔頂
開市時,滿載魚鮮的貨車駛進市場預備

 

內行的看糶手|崁仔頂怎麼買?

入夜之後,崁仔頂各漁行鐵門一扇一扇拉起來,開始準備「迎戰」,前置作業完成,漁車一輛輛停靠,打開冷凍櫃、卸下來的,全是最新鮮的漁貨,買貨的及賣貨的人,心裡也已經默默有了盤算。拍賣一開始,此起彼落的喊價聲不絕於耳,聲音的主人是他──拍賣員,在基隆稱為「糶手」。

崁仔頂漁行
糶手拍賣現場

 

崁仔頂最老牌的漁行之一就是義隆漁行,彭瑞祺早年也是糶手,他說必須在氣候、漁貨品質、過去幾天的價格等多方評估之下,才會決定要從多少錢開始喊起,糶手都是用台語喊價,而在喊價的過程中,也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看人群中誰有動作、便往上提高價格,不僅眼光要敏銳、反應更要快,除此之外,還要跟精明的買貨人較勁兒,糶手可說是負擔了漁行生意的部分成敗。正因如此,糶手養成不易,多半要訓練三年以上才能真正出師。

崁仔頂
彭瑞祺會長為小旅行參加者演示早期拍賣是如何進行

 

崁仔頂美食推薦

因為漁市的關係,崁仔頂週邊也聚集了許多深夜美食,有輕巧的碳烤三明治、鹹湯圓,也有吃粗飽的自助餐、鰻魚羹,後來,我也常常在夜半時分到崁仔頂吃消夜,讓各式漁貨的鮮味跟糶手的喊價聲包圍,體會一下「基隆味」的夜晚。

深夜的崁仔頂,人聲鼎沸的模樣,足以讓你忘記時間,但天一亮,這裡又會進入深沉的夢鄉。身為「新一代」的基隆人,長大後才發現崁仔頂的魅力,著實有點晚,卻也不算太晚。

崁仔頂海鮮

 

崁仔頂營業時間:01:00-07:00 am,星期一休市;若遇到特殊節日建議事先查詢,避免撲空!

攝影:Simon Kuo

 

新魚市CTA

Follow Neil:
喜歡基隆,喜歡海。覺得基隆的雨,是一種鄉愁。相信所有曾被時代淘汰的事物,都會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