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走文化 » 【台灣文化】北管藝師 – 陳彣吉 專訪

【台灣文化】北管藝師 – 陳彣吉 專訪

posted in: 走文化, 基隆人 0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藝師陳彣吉接觸到了北管,自此之後便深深地愛上了北管。"

在一間燈光昏暗、沒有暖氣的狹小房間裏,我和我的朋友米拉與陳彣吉老師展開了非正式的訪談。遠方傳來洪亮的嗩呐聲劃破了空氣,鼓也隨著節奏敲打著。當音樂從我們耳邊震響時,雖然身處在狹小的房間裏,卻感到莫名的安慰,在跟陳老師的對話裏,讓我和米拉從這位北管藝師的身上得到了啓發這就是臺灣文化的基石。

北管起源于清朝,從神學的角度裏,北管是用來祈求神明保佑的,因此北管藝師或是社團(又稱為子弟社),通常都是附屬當地的寺廟作為練習場地,僅會在特定的節日和祭典上表演。在基隆,子弟社團鮮少演出,也許是他們更樂於呆在寺廟舒適的環境裏,不像宜蘭子弟社那般活躍。

陳彣吉是工作後才接觸北管的,當時因爲一份打雜的工作偶然接觸了北管音樂,之後便深深的愛上了北管的聲音。一開始,陳彣吉的老師拒絕收他爲徒,所以他不得不偷看老師的樂譜,以此學習北管樂。

陳彣吉第一次在寺廟正式練習時,大約有10-20名學生,由於當時臺灣北部缺乏娛樂休閑活動(除飲酒外),大多數民眾都是聼北管戲曲音樂打法時間。二十年後的現在,陳彣吉說很多學生都是因爲興趣來學習北管,也同時希望藉此保存這項傳統文化。

學習北管並不容易。陳彣吉拍了拍他的大腿以示挨打,說:「如果我們遲到了一分鐘的練習,我們就會挨一分鐘的打!」。然而,挨打只是冰山一角。許多北管子弟發現自己幾乎整天都在練習,只有在睡覺獲得短暫的休息後,又得再次快速拿起樂器練習。對於初學者來說,練習嗩呐幾個小時的話,他們的臉頰會麻木到說不出話,或無法吃東西的程度。即便是已有成就的藝師,也不會用這種嚴苛的練習方式,來要求每一個拍子都跟在鼓上。

學生在出師之前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他們一開始會先從最基本的樂器-嗩吶練習曲子謹三咚春,等他們掌握了嗩呐所有樂曲後,才能開始學習其他的樂器。對於陳彣吉來説,鼓是最難掌握的樂器,因爲在北管樂裏每一個樂器都是隨著鼓的節拍來演奏,雖然鼓的節拍難以精準計算,然而鼓手必須秉承整首曲子的節奏和整體感覺,這是唯有經驗豐富和技巧十足的鼓手才能駕馭。

北管至今仍沿襲傳統的記譜方式,而不是使用西方的音符符號。北管樂譜沿用發展自嗩呐七音符的系統,並以高音和低音的符號等來標記。其他符號如0/,分別代表著强拍和弱拍。陳彣吉說,儘管如此,學生們通常會用他們自己的符號來表達休息拍和搖擺拍,即便這不是北管官方的符號。

陳彣吉作爲一位自學成才的北管藝師,這樣的背景造就了他北管大師的形象。他分享到:「我能在三天内教三名學生三十首曲,而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只能教一個。」陳彣吉的思想和他的音樂一樣傳統,他拒絕收女生爲徒,認為只有男孩有足夠的耐力應付魔鬼般的訓練。曾經有一名女孩想要學北管,但最終沒有成功學會所有嗩呐的樂譜。

 陳彣吉目前是臺灣唯一能夠雙呼吸技術來吹嗩呐的北管藝師(藉由均勻吸氣和呼氣,不斷從樂器吹響聲音)吹嗩呐需要非常大的肺活量來吹出音符,他更聲稱他可以連續吹二十分鐘而不停頓。

雖然現在的基隆人重燃對北管的興趣,但他預測這只是一時的。陳彣吉指出,臺灣的北管樂熱潮已慢慢褪去,他覺得這不是什麽令人傷心的事,因爲可以將自己的角色轉變為文化代表,反而是一種驕傲。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音樂,但是像北管樂這種傳統,將會在人們心中持續流傳。

 

CTA scaled

Follow 雨都漫步 KeeLung for a walk:
這是一群生活在基隆的青年,熱愛這城市,想將在地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於是用散步旅行,穿梭巷弄、盤桓山階,讓每位來到基隆的人,發掘更深度的基隆 點點細膩而豐富了我們的日常,也讓這些感動,被好好收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