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基隆歷史
如果你曾到台北市遊覽觀光,大概會注意到台北較少留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遺址。大致上,台北在戰後國民黨統治下,淪為一座過往歷史樣貌被抹滅的城市;並且被轉變成以數十億噸的水泥所構築的建物,體現國民黨的泛(大)中華意識型態。例如在台北市極具歷史性的府城城門不是被拆毀,就是被以中國北方風格的建築方式「重建」,以至於城門的原始風貌令人難以辨識。而唯一留下的例外是經過人們抗爭而保存下來的北城門(承恩門)。
因此,若想要更加道地、原汁原味的體驗台灣歷史,我建議可以到台灣其他城市看看!尤其當你待在台北卻還沒想好下一站要去哪裡晃晃時,位於首都北方的基隆市,會是不錯的目的地。作為台灣最早開發的老港口之一,基隆港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台灣面向世界的重要門戶。許多造就台灣特殊文化的各項發展在基隆並不難看見,也有許多在此建設的歷史古蹟、紀念碑是台灣其他地方都難以找到相似的。以下我會介紹基隆的古蹟、紀念碑以及歷史背景。
你知道…基隆曾經受法國佔領嗎?
基隆曾在中法戰爭期間 (1884-85)受到法國軍隊殖民將近一年。這場戰役起因於法國企圖占領越南,而當時的大清帝國試圖防禦、守衛藩屬國越南以維護其長久以來的區域霸權地位。在1883年法國與越南簽署的《第一次順化條約》(Hue Treaty of 1883)中,法國軍隊強迫當時的越南政府(大南國)承認接受法國的保護,導致越南實質上被納入法國的殖民地範圍。同一年,清政府軍隊前往越南支持當地政府,以驅逐法國軍隊並維持現狀。因此兩軍會面,戰爭一觸即發。而後隨著中法雙方的談判失敗,法國在1884年8月試圖將戰場擴大至清朝的重要區域。
法國政府認為台灣(當時約有兩百萬人口)是容易攻下的目標,並嘗試在1884年8月1日登陸基隆,並於同年10月8日在淡水登陸。當時的淡水是開放國際貿易的港口,而基隆則因鄰近煤礦可提供戰場所需,因而有其戰略重要性。不過當時的清朝駐軍早已對法國攻擊有所防備,所以抗禦了法國從淡水登陸,並且成功在基隆圍剿法軍,使其無法掌控基隆的煤礦資源。整體而言,當時約五千法軍部署在基隆,其中大概有五百名法軍陣亡於此。多數的當地人也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直到戰爭與法國占領結束後才能回到家鄉。1885年4月中法關係趨緩後,法軍也在同年6月撤離軍隊。
中法戰爭對基隆與台灣後續的歷史發展影響甚鉅。基隆的砲臺等防禦工事被大大地強化,以防外國勢力進一步的入侵。現如今,環繞基隆的丘陵地上有著非常多過去遺留下來的砲臺。後來北京政府將台灣晉升為省,而台北市因地理上靠近中法戰爭的核心地區—淡水與基隆,成為劉銘傳對抗總部,到了中法戰爭後也升為台灣首都。台灣第一條連結基隆到台北的鐵路也籌建開通。
二沙灣砲臺
如果你對於中法戰爭的歷程事件很感興趣,我推薦可以參訪「二沙灣砲臺」。砲臺座落於靠近基隆東岸港口的丘陵地,提供了俯瞰港口的絕佳視野。砲臺的建立是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是為了抵禦英國在基隆登陸侵犯的可能,而後於1884年進行現代化的修整以防法軍登陸。
在法國入侵時,此處成為劉銘傳領軍攻防的指揮所;但在1884年8月5日被法國三艘軍艦轟炸毀壞,並被法軍佔領。雖然經過重建,但直到日本占領後才又更進一步的現代化更新。
到今日,許多砲臺都建設為公園供人們參訪休憩。儘管在我參訪砲臺的那天,那些古老大砲很不巧的沒有提供展示,但還是能從此處享受港口的美麗景致!
附近逛逛
就在砲臺不遠處的公園有許多近代退役的軍事設備,以紀念195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與蔣介石中華民族主義軍隊的金門八二三炮戰。
在這些軍事裝備之間可以看到不少流浪狗在此處休息睡覺。
紀念碑記載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被殺害的人民。此事件起因於1947年2月至3月間,許多台灣人民反抗國民黨獨裁政權,但卻面臨當時國軍在蔣介石的指揮下血腥鎮壓人民的反抗。
基隆不僅遭受襲擊,還是1947年被派來鎮壓人民的國軍首當其衝的登陸地,但是位於基隆紀念碑的規模卻出乎意料的小,這也反映了台灣對於歷史記憶的碎片、不完全記載的現象。此外鄰近砲臺附近,還有許多寺廟可以走訪,另外也有較小的神龕,應該是供奉著先祖。在不遠處還有法國公墓,安葬著當年在基隆逝去的法國士兵。
Ali
紀念金門砲戰的坦克車這張照片有誤,這是M-48坦克,1958年當時這類型坦克美軍仍未開發生產
雨都漫步 KeeLung for a walk
感謝您的指正~~內容已經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