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看看 » 【雨傘人帶路】戰爭之城:你不知道的砲台揭秘 七大基隆炮台全攻略!

【雨傘人帶路】戰爭之城:你不知道的砲台揭秘 七大基隆炮台全攻略!

posted in: 看看 5

世界上只有一些國家能夠在眾多強權的覬覦下存活至今,而我馬上能想起以此聞名的國家就有波蘭。被夾在強大的鄰國之間,甚至曾經消失在地圖上好幾世紀之久,而他們的歷史決不是任何人想經歷的。或像是越南,長期受到中國、蒙古接著又是中國的侵略,以及法國佔領和內戰。同樣也不是值得羨慕的歷史發展。

但有一個國家躲過了雷達的偵測很多年,正是名為台灣的這座島嶼。由葡萄牙人偶然遇見,接著以「Formosa」,意為美麗來命名。一座美麗、資源豐盛又位置重要的島嶼,就像是特洛伊戰爭中的海倫一樣,令人垂涎。而我們也都知道最終結局為何。

|基隆戰爭|古砲台|基隆炮台文化之旅|

戰爭簡史

這裡我較不嚴謹的列出近代台灣的簡史。從荷蘭於1624年殖民台灣南部,而西班牙於1626年殖民北部開始,這短暫的分裂統治直到大約20年後,荷蘭將西班牙逐出島嶼。而後再經過20年,荷蘭不明智的與清朝在大陸挑起戰爭,而將福爾摩沙輸給了中國。更糟糕的是在1839年的鴉片戰爭;更之後的1884年的中法戰爭法軍也短暫佔領基隆一段時間。從好的方面來看,這時期的福爾摩沙仍然在中國掌控中。

就在中法戰爭十年後,日本的到來帶來的變化,徹底從中國手中掌控全島。日本人在此有長久且成功的統治,直到世界大戰又帶來變化。最後,我們現在是由戰後中華民國統治台灣至今。

 

大小不斷的戰爭…

從歷史來看,眾多戰爭成就了台灣的樣貌,尤其是基隆,非常的有趣!在有記錄以來,戰爭改變了世界,這些改變自戰場上最後一枚子彈發射後仍迴盪非常之久。因基隆是貫穿台灣歷史的焦點,這些戰爭傷疤形塑了基隆港口城市及周圍的土地樣貌。我們可以從許多點狀分布在山丘周圍的砲台來看待這些歷史。

有別於從整全的、編年的方式梳理基隆戰役與戰爭,我想從好看的風景旅行的方式深入基隆的砲台歷史。如果你曾到訪過基隆,你可以自己到處看看這些砲台,走過歷史記憶。就算你不是歷史迷,我仍然推薦大家要去砲台附近走走,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風景。

台灣綿延的山脈和無限延伸的海岸線都是令人讚嘆的風景。砲台最好建造於堅固的防禦線上,要盡可能控制附近區域,因此建造砲台在最高的丘陵上是不二選擇。這也表示,當你造訪時,會經過美麗的小路,一路向上引領到公園與砲台。沿著這些道路,眺望城郊壯觀的遠景。

P4190210還是沒有說服到你嗎?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厲害的砲台介紹!

 

基隆炮台 – 1.白米甕砲台

 

白米甕砲台是基隆更為生動、容易到達且完好的砲台之一,而且也是我最推薦必去的地方。白米甕砲台的歷史可追溯超過300年前,起初由荷蘭人建造,後來法國短暫占領使用,又經過日本翻新,最終成為我們現在看到樣貌。

不要小看炮台的翻新工程喔!白米甕砲台有直徑長達15米的4座圓形砲座,放置著先進的203.5毫米的阿姆斯壯大砲,這些大砲的射程約為8.8公里,擊沉一艘船的速度比鐵達尼號撞上冰山後沉水還快。在砲座下層是拱型彈藥庫,由60公分厚的水泥所建。再往下還有坡道讓彈藥能夠輕鬆補給到大砲處。最後,加上觀測站、軍營、倉庫和廁所就能完善軍隊一切所需。

如同基隆其他砲台,這裡提供好看的水域景致,但最棒的部分是砲台被轉型為公園。小孩們可以穿梭在砲台之間玩鬼抓人,和家人一起放風箏,阿公還能和小孩隔著砲台座打羽毛球。之前有篇文章介紹整片白米甕砲台區域的景觀導覽。附近也有一座廟宇和洞穴可以在下午逛完。

基隆– 2.槓子寮砲台

 

槓子寮砲台,建設於1908年的中俄戰爭中;這座砲台建造於清朝既有的砲台上。要抵達這裡過程十足享受,因為可以沿著鋪好的長步道爬上山。在這裡很常看到家庭或情侶悠閒爬上槓子寮。

而這座砲台又可被分為以下不同的區域。最高層是砲座,上有六座榴彈砲。砲座外觀都維持得很好,而且排成一排,下層則有彈藥庫。搭配觀測區域,整片海域的景觀都能盡收眼底,甚至不用擔心俄羅斯戰艦潛伏的威脅。

 

基隆– 3.社寮東砲台

 

社寮東砲台位於和平島上,實際上和平島共有兩座社寮砲台。西邊的砲台至今都由軍隊持續使用,只有東邊的砲台開放給民眾參觀。這座東砲台是眾多古舊砲台之一,於1626年建造,後來依序由中國及日本修改更新,用於控制基隆嶼。現在由於大自然重新占回她的「位置」,而使砲台形成了獨特的景觀。不可否認,這是基隆最小的砲台之一,不過很值得造訪,如果有計畫到和平島一日遊,砲台是很容易抵達的景點之一。你可以花一天時間到和平島走走。如果想看其他對東社寮島的介紹可以點這篇介紹

基隆炮台 – 4.頂石閣砲台

 

頂石閣砲台絕對是基隆最小的砲台,某種方面來說也是最神秘的。目前猜測頂石閣砲台建造於清朝1886年到1894年之間,我們對他目前情況所知是它的作工粗糙、製作非常匆忙,而建造設計受到西方影響,像是很明顯地將門口以磚造拱形的方式建造。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從殘存的構造中我們很難相信這裡曾經是軍事砲台繁忙要地。被認為是用於支援二沙灣砲台防禦的砲座都已不見,而剩下的宿舍群則任由雜草蔓生。這也提醒了我們即便是戰爭遺留的痕跡,都將消失,只要時間夠長。

 

基隆炮台 – 5.獅球嶺砲台

 

獅球嶺砲台位置特別,在基隆的南邊。砲台建於1884年作為港口重要的防禦點,用於中法戰爭,而後變成法軍防禦點之一。同時,這裡也是1895年第一次中日戰爭中清朝與日本戰爭的地點,而日本在激烈對戰後掠奪了砲台,並且掌控5英吋海岸防禦大砲。

值得來訪的理由是這裡短而充滿美景的小路,可以帶你到達光線充足的公園。獅球嶺位於基隆南邊且容易到達,而獅球嶺砲台坐落的山丘位置高於其他基隆所有砲台,成為了最佳觀賞城市燈火的位置。

與其它砲台相似的是,很多軍營設施都已找不到了。還剩下的是指揮所和砲座。甚至不能確定是誰建造這些建築。指揮所則有可能是清朝軍隊或法國軍隊所建造。此外,砲座看起來大小應該是符合榴彈砲使用,因此有可能是由日本或台灣軍建造的。

 

基隆炮台 – 6.二沙灣砲台

 

二沙灣砲台特色在於它是更為原汁原味保存的砲台之一,可以從基隆中心走過一條較長的路抵達。這座砲台看起來更生動,而且在好幾場大的戰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關於二沙灣砲台更多的歷史可以參考這裡

 

基隆炮台 – 7.大武崙砲台

 

我個人認為,大武崙砲台是最頂尖的砲台,頂尖中的頂尖,或說是軍械庫中最厲害的槍砲。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快速Google搜尋就可以看到大武崙砲台雖然路程有點遠,但卻是讓她非常壯觀的原因。大武崙的優勢是它的位置在綿延山丘的中間,遠離城市而不被破壞如畫般的美景。大武崙砲台靠近外木山情人湖,有許多散步步道,可以走向海岸與沙灘。來到這裡能夠滿足一整天的戶外活動,作為著名的基隆景點之一,而不僅是來欣賞砲台而已。

為什麼這麼特別?

砲台建造於清朝,在鴉片戰爭與44年後的中法戰爭中,還包含了駐屯地。如同白米甕砲台,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是受過日本的翻修。但又跟其他多數基隆的砲台用於防衛海岸不同,大武崙砲台是從西側防衛基隆港,因此駐防的武器也與其他砲台不同。這砲台可以分成三個區域,外垣、內部和營房區。

營房區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們還打造洞窟營舍,增添更多防禦。洞窟營舍讓人非常印象深刻,49公尺寬,深度則不同。牆壁由一層厚度的磚塊疊成,外面再鋪上一層水泥。洞窟營舍只有一個出入口,又因基隆非常潮濕通常會造成通風問題;不過,建造者留了一個通風口在洞窟後方,藉由四周的濕泥土製造對流,使洞窟通風。

營房區周圍還有其他戶外營房,如果有其他軍隊駐紮可使用。而這裡面擺滿雙層床、廚房還有馬桶。鄰近營區是儲水區,將雨水排到儲水槽中。在透過沉降、和過濾作用製成乾淨的飲用水。

外垣區由東稜堡、南稜堡、北稜堡圍繞整座堡壘,外垣由石牆和避彈壕構成,用以擊退步兵的突擊。內層區域則有砲塔區域,共有四座槍砲、三間彈藥庫及一個觀測台。砲塔用於擊退敵軍艦隊以及兩棲登陸部隊。

統整一下

儘管這些砲台提供人們享受奇妙的歷史旅程和有趣的漫步在大自然,如果要抵達仍有一點難度。如果擁有國際駕照,那麼造訪這些基隆的砲台會方便許多。或是,你也可以選擇速度較慢的公車或搭乘計程車,會花較多時間抵達而且需要一點乘車預算。你還有更方便的方式,就是加入基隆雨都漫步的客製化行程!他們會直接帶你去看砲台還有更深入的歷史行旅。

 

CTA scaled

 

原文作者:Van

譯者:Kuan Hsuan

 

參考資訊

1. 基隆旅遊網:https://tour.klcg.gov.tw/

2.劉敏耀著。基隆砲臺手冊 。基市文化,1989。

3.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https://www.taiwan.net.tw/

Follow Kuanhsuan:
過往熟悉的基隆只在離家不遠的方寸之地,以及清晨和夜晚通勤才聞到的海的味道;踏入研究所後才發現自己從未研究過基隆的過去。希望能夠爬梳基隆歷史、翻譯不同外國友人視角,呈現基隆的前世今生。

5 Responses

  1. 高紹沖

    身為基隆人,居然還有砲台我沒去過(社寮東砲台),感謝!
    希望持續介紹戰爭之城~~~

  2. 奇怪怎麼都沒人探討中正公園牌樓長階梯上的那一尊巨砲 不知哪一年就不見了
    小時候砲管還可以鑽進去啊

  3. Ara

    請問如何確定槓子寮砲台的營舍區有廚房的?目前正在針對槓子寮砲台做研究,還希望可以指點迷津,謝謝您。

    • 雨都漫步 KeeLung for a walk

      在主編彭俊亨所寫的《基隆砲台文化之旅 二沙灣·大武崙·白米甕·槓子寮》裡面第100頁寫監守衛舍 第二行有提到「簡易廚房」。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