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在人們的想像中,長久以來有非常特殊的影響力。燈塔既不完全屬於海洋,也不完全屬於陸地。而是存在於中介空間中—元素的邊界之間,和在已知世界的房子、街道、小山與黑暗的、無人探知海洋深度之間。
燈塔代表了人們最高貴的理想:以拯救性命為目的、安撫失蹤的人們,並讓社會繁榮的建築物。但燈塔也是放逐的地帶,荒蕪、孤單的牢籠讓有些維護燈塔照明的燈塔人受不了有殺人或者發瘋的狀況。.
主流的想像裡,他們同時體現了人類最高和最低的嚮往:最亮的光線和最深的黑暗。
作為山群環繞的港口城市,基隆始終得面向海洋探尋命運、預備未來和定義自己。燈塔或許是普遍為人所知的符號,但對基隆而言,燈塔尤其能訴說這塊土地上人們的故事。
基隆燈塔
基隆燈塔座落在延伸如手指般的地方、大家俗稱的「萬人堆鼻」上。會有這樣充滿記憶點的稱號,是因為海浪侵蝕力量作用於蕈狀岩而形成的,從遠處看就像是有非常多人的頭在潮間帶的岩石上。雖然類似的景觀可以在和平島或野柳看到,但是大多數都已經從此處消失。不論如何,這名稱是屬於這裡的了。
第二波燈塔建造
基隆燈塔由日本人建於1899年,並於1900年啟用,這座柱狀、白磚的信號燈,是基隆最老的燈塔。從原始的煤油燈,到1913年換成乙炔燈,又在1932年電氣化。就如同世界上所有的燈塔一樣,基隆的燈塔有其獨特之處讓船員能夠在最黑暗的夜晚都能辨認,它的特徵在於:每七秒有兩個閃光白燈。
夾在清朝最早由英國經營海關總稅務司(Maritime Customs Service)建造的燈塔之後,和在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建造的燈塔之前,基隆的燈塔是屬於台灣燈塔施工的第二波,於1845-1945年日本佔領統治下所建造。
這個地方的指標性建設成為永久改寫基隆歷史發展方向的轉捩點。早期,很少有船隻進入基隆的港口,多往靠近台北的淡水或是台南的安平入港。而在日據後,他們快速地將新殖民地中的基隆港發展成最重要的港口,疏導了萬人鼻堆附近的水,造出足夠深的船舶位置讓貨櫃船能夠靠港。
基隆燈塔成為了這個過程中不可不進行的一環,照亮了當時因為不足以應付入港船隻交通而開發的西岸碼頭水域。燈塔也設有紅光弧燈,用以顯示新瀨礁的位置,尤其暗礁在港外沒於水下曾造成多起海難。
紅色光弧,則如同球子山燈塔,因為將新瀨礁炸除後顯得多餘而被移除,使基隆燈塔成為基隆岸上唯一運作的光源。
基隆燈塔長年有人員駐守,並且為了和較遠的彭佳嶼燈塔溝通而配置無線電對講機。雖然主建築是禁止遊客進入,但是創造基隆時運、歷史悠久守衛城市的哨兵站,他的景致更值得我們珍惜。
彭佳嶼燈塔
離基隆北方30海浬(56公里)遠的彭佳嶼,是基隆轄區的北方三島之中距離最遠的島嶼。要在岸上看到清晰的彭佳嶼,必須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這卻是人們暱稱的「雨都」最不容易見到的天氣。
如果沒有看到就會輕易被忘記的彭佳嶼燈塔,為島上冷峻的山脊加冕,是台灣海運時代的被隱藏寶石:是基隆建造的第二座燈塔,並於2015年被指定為基隆市市定古蹟。
彭佳嶼首先由1853年由彭氏家族在島上定居,並以此命名這座島嶼,因此彭佳嶼也就是「彭家嶼」,只是字面上將第二個字,改為同音不同字的「佳」。然而,彭佳嶼隨後因為在1884到1885年間受到清法戰爭的攻擊,遭到遺棄。而後又與台灣島一樣,在中日甲午戰爭結束、1895年簽署《馬關條約》(下關條約)之後由日本掌控。
而後單單一個月內的14起多數為日本籍的船難事件,使港務當局決定採取行動讓前往基隆的海上路徑更為安全。
這項整治工程起始於1906的燈塔建造,但之後因為強烈的季風和危險的海況導致運送建材的難度上升而停工,一直延到1909年7月20號才完工。
這座圓柱狀、白磚的高塔僅約26.2公尺高,不過因為佇立在130公尺高的山上,而成為台灣最高燈塔之一。塔身由鐵環自塔底環繞到塔頂的燈室,提供工程師攀爬,這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燈塔燈很少見的特徵。
盟軍四度轟炸
在第二世界大戰期間,彭佳嶼燈塔是盟軍四次轟炸的目標:第一次襲擊是1945年1月9日,此次轟炸導致燈塔無法使用,而後續的1月11號、5月15至16號的突襲都讓燈塔及其輔助結構遭受到更嚴重的損傷。燈塔終於再次亮起是在1946年6月16日,由中華民國政府的海關總稅務司署來維修。
1993年,該燈塔經過電氣化,不過仍然沒有完全自動化。每個月還會派出「運星巡捕艦」,前往彭佳嶼進行駐塔人員的替換以及物資補給等任務。
球子山燈塔
從基隆港西岸碼頭高處隱約可見的球子山燈塔,是第一座由台灣人設計並建造的燈塔,而不是由日本或歐洲國家為清朝海關處所建造。
燈塔所在的位置為球子山,其附近的區域初始的開發為日本人1924到1928年間建造14號碼頭的時候。當時基隆港快速的成長,並且成為日本統轄台灣下最重要的港口。而在幾千年前,這裡非常安靜,大面積的郊區多數只有原住民部落居住。
隨著台灣重建受戰爭破壞的基礎建設,而且以出口導向的經濟為主時,基隆港,仍然是台灣當時最繁忙的港口,非常非常的活躍。24小時人力不斷、每週工作七天,展現了港口夜未眠。
世界上非常多的船隻到基隆停泊轉運,而船身越來越大型、複雜繁瑣,且掌舵水手不熟悉當地海床地形及導航的風險,導致港務當局決定讓航向基隆變得更為簡單易達。尤其進港的船隻需要閃躲的主要障礙是新瀨礁沿岸大片的岩石淺灘。
雙塔搭配
而這就跟球子山燈塔的建造有關。這座燈塔構築並啟用於1956年,且該燈塔建造於基隆燈塔之上,兩者可以共同作為一對引路燈。在夜晚從船上看過去,兩道光線會直直地對準,一束光高於另一束,使得船隻能夠位於正確的方位進港,還能好好避開礁岩;如果船隻方位不對,光線就不能連成線。
由於球子山坐落在更內陸的地方,為了達到引路的功能必須調整亮度,因此球子山燈塔必須比基隆燈塔更高、更亮。雖然球子山燈塔塔高只有11.9公尺,它的燈光卻比老夥伴更亮:光度28,000燭光、公稱光程在海上達到16.6海浬。
但是雙塔的搭配不到40年就結束了。1987年五月港務當局宣布計畫施工新的碼頭、擴展西岸碼頭。為了新的船舶位置而清除海底,新瀨礁在1989年就被炸除了
該年3月,燈塔的燈光熄滅了。因為不再需要燈塔來引導船隻,塔身也配合軍區被漆成綠色。被遺忘而淒涼的獨自矗立在山頂,球子山燈塔就這麼融合於背景中,被大量生長的植披遮蓋。由於該區域屬於軍區管控的,旅客想要瞻望球子山燈塔消失的光影的要求,則被士兵拒絕於鐵絲網外,令大家十分沮喪。
球子山燈塔雖然沒有引導功能了,但或許可以有新的功能:觀光。台灣的燈塔每年吸引一百二十多萬旅客到訪,而政府也在考量觀光效益下,決定這頗具自身特色的燈塔重新恢復生機。球子山附近的軍營已經搬離好幾年了,燈塔又重新被漆回原有的亮白色漆面。
雖然這一帶還沒有被政府重新劃分好,而筆者寫作的當下,抵達此處的步道也還在施工,不過一切都將好轉,重回當年的榮光。
基隆島燈塔
基隆以台灣北方的門戶聞名,而在國境大門前有門檻則是恰恰需要的。
「基隆海檻」,是由基隆市外海2海浬(3.8公里)的陡峭火山島—基隆嶼的水下岩層在海底向西南方延伸而成。如果從八斗子往西邊眺望,可以看見一整片因為海流拍打在礁岩激起的浪花。
海檻就在水下數十公尺深的地方。1860年基隆因當時的條約開港通商,而有帆船和早期的汽船頻繁往返於海上,當時的海檻還沒有致命的危險,也不過是幾公尺長。幾十年過去,隨著船越來越大型,船的龍骨越來越深入水下,也越來越靠近潛藏的危險,像是「基隆海檻」。
貨櫃化與基隆島燈塔
但,正如同世界各地的發展,運輸的貨櫃化革命帶來的永久性的變革。
美國經濟在二戰後起飛,貨運業大亨馬爾科姆·珀塞爾·麥克萊恩(Malcolm Purcell McLean)所設想的集裝箱可以直接在貨櫃船上下運輸,相比人工卸貨,平均可省下八天時間。
他發現,如果這些貨車可以從機殼上拆解零件下來,他們不僅可以省下車輪占用的空間,還可以堆疊他們。第一個貨櫃在1949年由麥克萊恩實現。七年後,世界上第一個貨櫃船「SS Ideal-X」裝載58個貨櫃航行。實現了新體系的效率之後,順著世界的趨勢變革的運輸業就再也無法回頭。
這個新型的大型、不斷擴大的貨船進入海裡後長度超過十公尺。這些貨櫃船必須花費更多心力繞過基隆嶼附近的水域,並且從和平島附近更深的水域通過,才能夠安全進入基隆港運送貨物。
基隆島燈塔因而誕生在基隆嶼陡峭的山崖之上,並於1980年啟用燈塔幫助大型新船可以找到安全的路徑進入基隆港—在當時,基隆港不只是全台灣最大的港口,依據貨櫃的貨物吞吐量,也是世界第七大的港口。
燈塔屬於12.3公尺的八角形結構,是以纜車運送建材以及工人每天爬上200公尺高的蜿蜒路徑而建造完成。燈塔外觀是黑白相間的直條紋,是全台三座與眾不同、有特殊造型的燈塔之一。
同時也是1998年台灣第一座改裝為太陽能發電的燈塔,更於2006年配置小的風力發電機在此。和許多台灣海岸或離岸島嶼一樣,這裡是軍隊掌控的禁地,直到最近於2001年才開放給民眾登島(譯註:後續數度因颱風關係封島,2020年7月再度開放登島)。在旺季時,會有船隻來往運送觀光客於市區的船泊區和基隆嶼之間,島嶼上的新的碼頭、涼亭和步道,讓旅客爬山上燈塔的難度相比過去曾經的燈塔建造人員上去容易的多。
燈塔文物館
某個飄著細雨的冬日出門,你有很大的機率會是燈塔文物館唯一到訪者,文物館位於球子山燈塔與基隆燈塔之間。
一走入文物館—一座低調的倉庫,文物館就在繁忙的卡車來往於西岸碼頭的街道旁— 燈光都為你亮了起來。一個燈接著一個,超過60盞燈的藏品以及其他光學系統都會在你周遭燈光閃耀,就像是置身在一間大型燈塔中的燈室。
這座文物館,於2017年3月1日正式揭牌開幕,照亮了燈塔技術的輝煌歷史:燈塔從油燈到冷光、乙炔閃光燈,再到電燈和LED燈,以及輔助的工具,像是自動燈泡更換器等等。
展示中的透鏡中,有一對菲涅爾透鏡(Fresnel lenses),於1895年在法國製造。被譽為「拯救上百萬船隻的發明」,這些器械的革命將傳統透鏡的平滑、曲線形改以同心圓且如同水波表面起伏的紋路所替代。這些改變使光線彎曲並且平行為單一焦距的光,使光能夠照到更遠的黑暗、墨水般的海洋。
但是文物館的特殊性並不在於過往文物的藏品而是旁邊布滿灰塵、尚未整理的倉庫區域,這是全台除了此地外絕無僅有的景觀。.
不論是從台灣最北的馬祖列島的前哨站,還是從中國南海的熱帶太平島來的燈塔,或是任何時候需要台灣36座燈塔的任何一個小齒輪需要參展,他們都會前來文物館。一旦要來基隆的燈塔文物館展示,會由運星巡捕艦運輸,從原本停留的基隆港口啟程,巡迴全台各個燈塔之間,而運星巡捕艦通常用於維持或運送重要物資和替換值班的工作人力。
燈塔的管理
雖然基隆的燈塔並不是台灣內最古老的、最高的或最有代表性的,實際上這座城市仍是台灣燈塔界的首都。
會決定將倉庫開放給遊客進入,並將部分倉庫轉為博物館,是為了修復台灣燈塔並且發展為觀光景點的持續性行動之一。這項改變從2013年1月1日後,倉庫的行政及管理由於當年實施行政院組織改造,將燈塔業務從財政部關務署的海務部門轉移到交通部航港局管轄。
以上內容乍聽起來好像只是行政部門下的冗贅官方變革紀錄,不過這簡單的小事實際上卻又突顯出在迷人的細節上,台灣的燈塔業務與世界各國不同的地方。
在此之前,台灣是世界上唯一將燈塔業務交由國家的關稅單位管理的。梳理其歷史脈絡,這項特質起因於中國早期的現代化燈塔都是由關稅總局建造,是當時清朝的半官方國際組織,實際由英國以及後來的美國管理,而其中的工作人員則來自世界各地。
中華民國在1912年後繼承這項特質,並且於戰後帶來台灣,在這裡歷經多次改革,直到21世紀時都還曾留存此制度。
原文作者:Ryan A
譯者:Kuan Hsuan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