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看看 » 基隆市區時空之廊:旭川河上明德、親民、至善大樓

基隆市區時空之廊:旭川河上明德、親民、至善大樓

posted in: 看看 0

基隆旭川河|基隆明德大樓|旭川河拆除三連棟?

明德大樓立於海洋廣場正對面、高架橋旁,靠著空橋連起的三連棟樓層不高,斑駁的牆面和四四方方的建築樣式,已有了四十五年的歷史。三連棟依序命名為明德、親民、至善,一下就能讓人聯想起學生時代聽過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不過這棟樓卻漸漸失去了名字的美好寓意,反而籠罩在沒落蕭條、鬼故事橫出的陰影之下。雨都漫步試著透過工作坊,從四位長輩—王媽媽、楊大哥、楊大姊和模型店老闆曾樹銘的口中,了解並重新看待這三棟的樣貌。

基隆室內景點明德至善親民大樓外觀
明德大樓外觀。

明德三連棟為三層樓的住商混合建築,一二樓主要為店舖,三樓則幾乎是工會辦公室或住宅用。三連棟的一樓可看見不少咖啡廳還有各式販賣雜貨或者量秤等物的商家。上至二樓,多數仍是商用空間,不論從明德或至善端開始走,越往前店家的生態差異越大。明德的二樓為新舊商家共存,有歷史悠久的鳥巢咖啡,也有新興的寵物、指甲保養等店家進駐;前進到親民開始有些茶室、卡拉OK店、修改衣服或織品的店家;再推進到至善大樓,卡拉OK店更加密集,始於早年煤礦業與碼頭興盛時工人們的休閒去處,炫麗的店門與招牌不難看出與前兩棟樓的差異。

實境探索遊戲
明德大樓內部,不同種類店面經營的景象。

拆或不拆?三連棟掩蓋住的旭川記憶

明德三連棟面臨最基本的問題:三連棟究竟是否該繼續留存。三連棟建築老舊,空橋時常有結構穩定性的問題傳出,甚至在2021至2022年期間,因忠三橋變形,政府挖開橋面施工。這一挖,挖出了掩埋許久的旭川河。早年河岸的駁坎重現外,掀開旭川上方的覆蓋已久的水泥似乎也讓這條河有機會透透氣。對於模型店就在三連棟二樓的曾樹銘而言,讓旭川河重現比保留做生意的空間來得更重要。

旭川河重見天日
因橋面整修,經過多年後旭川河才得以重見天日。

曾樹銘從小就生活在旭川河畔。河畔停泊一艘艘船皆是載貨而來,有些賣豬、有些賣魚,上岸後挑著扁擔就開始販賣。而曾樹銘家裡正是做著魚行生意,是現在崁仔頂魚市形成規模以前就存在的店家,從小曾樹銘就看著船隻進出、抓螃蟹玩,待夏天來時靠岸船隻紛紛升起帆布曬乾,船體顯得無比巨大。

蓋起三連棟、遮蔽旭川,是透過「與河爭地」解決基隆在高速發展期間平地面積不足的問題。當年的新氣象卻抵不過基隆港的衰退與歲月的痕跡。加蓋後的旭川河時常為人詬病的是路過時傳來的陣陣臭味,「以前水溝沒有加蓋,哪裡阻塞,我們就會清理。現在加蓋就無法清理。」曾樹銘認為若能提供搬遷條件,也許拆除三棟大樓,會是不錯的選擇。

旭川河
曾樹銘老師記憶裡的旭川河,是有船隻進出,可在水流裡抓螃蟹玩的昔日。圖片來源:曾樹銘翻拍自鄭桑溪攝影集

走向沒落—跟不上時代的建築樣式?

現在的商家不管在一樓或二樓都沒有以往熱鬧,與過往經營的生意也有不小差異。楊大哥表示三連棟以前就有專門改衣服的店家,也是不少貨品的集貨地;王媽媽補充南北貨商家在當時也不少,來自南部的蒜頭和薑,還有中藥房都曾開在店租最貴的一樓,而當時一樓的店家規模堪比傳統市場:

以前二樓很熱鬧,都是茶店。底下的店以前就是市場,房租比較貴,後來蒜頭店、南北貨就移到二樓,因為樓上的房租比較便宜。一小間一小間,拿來當倉庫,或是當住家,……上面的比較多是自己的住家,因為便宜、很划算。蒜頭店開很久,以前辦桌都是找他們買。以前也是有熱鬧過,但不是很光彩的熱鬧,以前說三家點火、一間關門,現在是三間關門、一間點火,除非用[整體]的改進,不然應該很難。

然而這這些店家最後因沒落而紛紛搬離、又或者租金考量、捨棄過路客而往樓上搬。

驅使店家離開的原因究竟為何?

楊大哥認為就像委託行盛開於開放出國觀光前的道理相同,除了時代因素,建築原先的格局將空間切割的非常零碎,如果大樓的隔間沒有自行打通整合,狹小的店面難以在現代成為做生意的好去處。而這樣的空間型態不只影響商家進駐或經營,對於在此生活的人們而言,也成為搬離的推力。楊大哥住在三連棟的某位朋友,因小孩長大空間不夠用,再加上住商混合環境複雜,諸如茶室與卡拉OK等,這些問題都讓家長們有搬離的動力;另外四十多年的老房子管線、漏水問題也層出不窮,都讓此地難以成為家庭繼續駐紮的好選項。

明德大樓內部
明德大樓存在著許多待解決的現狀問題,致使原先內部的店家紛紛離去。

明德親民至善大樓新去向?

除卻在地店家、住戶、還有老顧客之外,或許有機會走入這三連棟的只有參加「寂寞怎麼飲」、「港畔光曲」的旅人們。若有機會來基隆,也許可以來此處喝杯咖啡外,沿著二樓走也能淘選到不少好物和你想要的風景。如同基隆不少老建物,這裡地段精華,卻因老舊、空間使用混雜和其他種種原因難以吸引人潮。在平地面積狹小的基隆,如果拆除大樓難以成為選項,既有的老屋如何繼續再利用,讓新興創業與人潮可以進駐,留存過去幾十年來的生存空間記憶,會是亟待解決的新目標。

港畔光曲走讀明德大樓
雨都漫步「港畔光曲」帶領參加者行程認識明德大樓。

訪談:Benny、Ciou

文字:Kuan-Hsuan

攝影:茹孟楠

Follow Kuanhsuan:
過往熟悉的基隆只在離家不遠的方寸之地,以及清晨和夜晚通勤才聞到的海的味道;踏入研究所後才發現自己從未研究過基隆的過去。希望能夠爬梳基隆歷史、翻譯不同外國友人視角,呈現基隆的前世今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