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看看 » 全臺防禦力最強悍的城市Part 2:隱藏的基隆砲臺歷史和古砲臺

全臺防禦力最強悍的城市Part 2:隱藏的基隆砲臺歷史和古砲臺

posted in: 看看 0

基隆砲臺|基隆景點|基隆古蹟|基隆砲臺歷史

防禦力最強的城市

基隆,是一座全臺最會建築防禦工事的城市。基隆的地貌,彷彿是為了戰略而生,從不同時代中都可見其防禦地位。舉例來說,自日本佔領臺灣的1895年起,基隆開鑿將近700個防空洞,以致基隆號稱擁有比全臺其他地方更高密度的藏身之處。

隱藏在基隆的砲臺?

即便如此,基隆市文化局所列出的歷史遺址仍只是皮毛。儘管文獻中已記載了許多砲臺,但仍忽略了隱蔽在基隆山區裡的歷史足跡,尤其是山麓隱蔽著許多尚未被探索及鮮為人知的砲臺。

當地人也不知道?四座隱藏版砲臺:

  1. 獅球嶺砲臺(Fort Tamsui )
  2. 鷹巢砲臺(Nid D’Aigle)
  3. 貝爾坦砲臺(Fort Bertin,音譯)
  4. 西方碉堡(Blockhaus Ouest ,暫譯)
註:由於上述第3、4座砲臺目前尚未有正確的譯名,因此先採用其音譯名及名詞解釋來進行中文敘述。

接續上一篇,一起看看還有哪些基隆砲臺歷史被Mark挖掘出來!

 

3. 貝爾坦砲臺 (Fort Bertin,音譯)

Mark最近發現的一個地方是貝爾坦砲臺。貝爾坦砲臺是以一名曾駐紮在那的法國上尉Captain Simon Roger Bertin之名命名,但令這座砲臺在歷史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的人並非是這名上尉,而是法國最著名的指揮官——Joseph Joffre。Joseph Joffre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法國家喻戶曉的指揮官前,30多歲時的他就曾以軍官身分到貝爾坦砲臺服役。

貝爾坦砲臺整體呈L形,但如今只剩下一部分的樣貌。與其他三座砲臺相比,貝爾坦砲臺缺乏基礎設備,這可能也導致其被遺忘在歷史洪流中—直到Mark找到了它。

Mark向我們發起一道挑戰:「來看看你們是否能看出砲臺的起始點。」

正是一條壕溝回應了Mark的挑戰,它意味著砲臺的起點。

A Trench Marks the Beginning of Fort Bertin,基隆砲臺歷史
一條戰壕標誌著貝爾坦砲臺的起點

在壕溝的對面,海拔最高處達180公尺。往東兩公里可以看到一些看似小房子的建築,但它們不是住宅,而是用來安置死者的現代墳墓。在這些墳墓上方,則有另一個砲臺:Fort Sud(南砲臺)。

從制高點處轉彎,沿著L形的長邊行走,可以看到許多的射擊點和壕溝。均勻分布的凹陷處被當做射擊點,面向獅球嶺砲臺,而這就是當時清朝面對法國攻擊時的所留下的遺跡。貝爾坦砲臺講述了戰爭的潮起潮落。背向獅球嶺,位於射擊點對面的砂岩被雕刻成另一種方式,用以架設大型砲的位置並防止其滑動,而其所面對的方向就是當時法國人佔領時的山坡。

A Firing Point,基隆砲臺歷史
一處射擊點
Sandstone Carved to hold a Large Gun in Place
將砂岩雕刻成用以架設大型砲的位置

貝爾坦砲臺的L形位在一條高高的山脊上,該處在戰略布置上並不理想。由於會將自身暴露於敵人的視野中,因此軍隊會以下方較低的路徑來進行移動。從山脊的某個部分往下看,可以看到一片空地,該空地作為駐紮的帳篷區,而在此處使用金屬探測器時會發出許多聲響。Mark指出:「士兵經常掉東西。」

然而,會掉落物品的不僅僅是士兵。沿著L形的長邊移動,不屬於當時的物品成為了另外關注的焦點。沿途經常會看到用於當地祭祀的祭品,像是金紙或銀紙。

Trench Beneath the Ridgeline
山脊下的戰壕

前往西方碉堡(Blockhaus Ouest,暫譯)

在前往西方碉堡的路上,我們又遇到了另一個歷史謎團——一個日本的紀念碑,而這也讓專家們有些困惑。儘管其瓷磚、顏色和布局表現出其是屬於日本式的紀念碑,但紀念碑的其他特徵卻也別有特色。首先,位於中心位置的守護獅可能取代了更早期就存在的石柱。該石柱原先可能是用來紀念かみ(音為Kami,譯為神)。值得注意的是其所面向的方位為東北方,該方位是日本靖國神社的方向,而這座神社紀念在日本軍國主義期間死亡的士兵。Mark表示:「在即將戰死或被迫切腹自殺的時候,面向靖國神社的方向就如同穆斯林面對麥加祈禱一樣重要。」該區域本身保持完好,但迄今為止並沒有最新與其有關的記載。

Presumed Japanese Memorial
推測為日本紀念碑

沿著西方碉堡的路上繼續前進,這邊的磚塊被作為踏腳石,使人們能夠在濕滑的泥地上站穩腳步。沿途出現混凝土柱,提醒著我們這裡曾是現代軍事基地的一部分。順著通往西方碉堡的路線,沿著其後方移動,通往西方碉堡的路徑就位於獅球嶺平安宮的後方。這裡可以看到有兩個墳墓,考古學家估計它們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891年,這一年正介於清法戰爭之後和日本佔領之前的時期。

4. 西方碉堡(Blockhaus Ouest,暫譯)

雖然從歷史上來看這個地方並不算是一個砲臺,它實際上是一個砲兵陣地,作為戰線後方的支援位置。上方為射擊位置,而下面的地板則可見其用於固定槍械的遺跡。該區域的大小證明它是為了舊式槍械所設計的;而現代化的軍隊使用更大的槍械,因此也需要更大的砲兵陣地。此外,射擊位置後方的後座力牆說明了這屬於更久遠的時代,因為現今已開發出更多現代化的技術來處理後座力的問題。

Recoil Wall,fortified
後座力牆

在射擊位置的左方,有一座長方形的磚造建物迎接著我們,其中一個小窗戶上有兩根木柱。此處推測是用來放置大砲,但今看來已長滿野草,外面的根類彷彿蛇一般的纏繞著它。

Presumed Artillery Storage; Hidden forts
疑似為放置大砲的火炮庫

隱蔽的砲臺及其隱藏的故事

每個防禦陣地都有著其獨有的特色,也都對應著一個新的故事。每個隱藏版的砲臺也都有一個隱蔽的故事。由於這些歷史故事到目前為止都未被公眾知曉,因此記住曾在這裡戰鬥的人是很重要的。大多數的法國士兵並不是白人,而是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人。這是個關於戰爭間的平凡、瑣碎、生死的殘酷故事。法國擁有許多砲臺,但當他們從清朝手中奪取土地時,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人手來繼續指揮所擁有的砲臺。法國未能實現抵達臺北的目標,而基隆如同一塊畫布,將他們試圖繪製的圖案展示了出來。

歷史只有在我們記得它的時候才會活著。正如Mark所說:「實際上這是一個誰關心當地的歷史的問題。」

基隆是一個充滿歷史性的重要地點。在基隆的每一步都會講述一個過去的故事。雨都漫步邀請您走進這些故事,並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

 

參考文獻:

台灣光華雜誌 ( 2022.10.24)。歷史浪潮再現的基隆。 Youtube; 曾蘭淑(2021.2)。 沙灣風雲:歷史浪潮再現的基隆。臺灣光華雜誌。

Cave D. & Chien, A. C. (Nov 6, 2022). Taiwan’s Bomb Shelters: ‘A Space for Life. And a Space for Death.’ – The New York Times

Buckton, M. (Feb 15, 2022 ). Saving history — Fort Bertin ‘rediscovered’ – Taipei Times

翻譯:Benny

基隆小旅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