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全台灣最古老的木造車站,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稱作「七堵前站」,那就表示還有七堵後站囉!是的,當初七堵前後站相距甚遠,須穿過鐵道下的涵洞才能去到七堵後站。原因是1972年起七堵大調車場啟用,南下北上的鐵道分軌,前站僅供北上基隆或宜蘭的普通車停靠,要去台北再南下的旅客,得要到後站乘車,真是不方便至極。但那是暫時性的,只不過「暫時」得有夠久。
七堵前站的位置,本來是清末劉銘傳鐵路的「八堵火車票房」,也是劉銘傳鐵路穿過獅球嶺隧道南口,過了基隆河的第一站。日本人興築台灣縱貫鐵道,放棄陡坡的獅球嶺,改走平坦地面的三坑仔,新鑿竹子寮隧道後,可以從基隆一氣抵達現在的八堵車站。
「八堵火車票房」改名為「七堵驛」之後,立即建設木造站房,歷經百年風霜,數十年來周邊樓房紛紛竄起,站前馬路又進行拓寬,把木造的七堵前站變成一座綣縮在路邊的破房子。2007年1月21日,最後一班北上列車通過七堵前站的軌道後,從此走進歷史,翌日軌道切換到高架化的七堵新站。七堵新站同一天開張,並已躍為一等大站,所有南下的高級列車都從這裡出發,也回到這裡保養。
筆者是在火車停駛舊七堵站二天前,來到細雨濛濛的車站前,快速畫下即將成為歷史的一刻。廢站之後基隆市文化局基於它是存在百年的古老火車站,有其歷史價值,特別斥資左移數公尺重建,盡可能利用原材料復原,是以拆下後編號,再依原樣裝修回歸舊觀,這就是尊重古蹟,典藏七堵車站的意義。
李欽賢/繪 水彩 16開紙 2007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