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甯凱/下港女子創辦人
那些漫步在雨都的吞吐節奏,等待旅人翻閱領略書裡的「裏基隆」。
「雨水就是基隆的伴手禮。」大概就是基隆友人如此坦然的態度,讓我這名從北回歸線北上浪遊的旅客,無論在基隆碰上細雨紛飛抑或大雨滂沱,似乎都能游刃有餘地接受眼前這座套上濕氣濾鏡的城市。
當放下對雨水的膠著煩憂,基隆的樣子反而逐漸清晰——地面水灘反射出深夜燈火通明的崁仔頂市場、熱炒店裡杯觥交錯的三光特調、鐵支路上那雙伸出欄杆攬客的手、數隻老鷹逍遙於蒼穹的漁港和人來人往熱鬧喧騰的仁愛市場等,我把每一幕的基隆場景進行剪貼,這些感官刺激形狀各有不同,沾到雨露又被陽光烘曬的痕跡,依序放進名為記憶的剪貼簿裡收藏。
這樣的沾沾自喜直到我翻起《雨都漫步:跟著雨傘人回家旅行》,猛然發現有群人將我的基隆印象紛紛添加更豐富的折線和皺摺,透過勞動日常、海洋文化、民俗信仰、庶民飲食和山海地景的多元邊角,隨著字裡行間的直鋪敘事,基隆從此鮮活立體了起來,讓原先這齣似懂非懂的雨都舞台,有人開始在耳邊輕輕提詞註解。
會認識雨都漫步,源自他們是支很早期推廣雞籠中元祭的團隊,長年的詳細紀錄也收錄在書裡「魔幻基隆」篇章。一般人敬而遠之的農曆七月,他們卻從人事時地物五個層面深刻向群眾梳理主題,那些過往歷史的黯淡悲劇,隨著人們在漫長歲月裡的共存相待,終於累積成今日的集體善意——如海港那般包容。
最喜歡每個章節最後的「雨傘人TIPS」,全是在地人實地生活的撇步揭露,那些漫步在雨都的吞吐節奏,等待旅人翻閱領略書裡的「裏基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