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堵沒有觀光大景點,但對喜愛探秘的旅人來說,這裡深藏著昔日時光。在當地畫家王傑的帶路下,風水極佳的「寶地」、老屋與樹木共生的明德山莊一一現身,訴說七堵的身世。
|七堵景點|七堵一日遊|
上次說到基隆的「番外篇」:七堵,雖然身為基隆人,但是我對七堵區的認識其實是很粗淺的,憑藉著幾項美食與恐怕已不可考的童年記憶,拼湊出對七堵的印象。
這次難得有機會跟著土生土長的在地七堵人──王傑走逛(他除了是七堵人之外,也對七堵區做了非常多觀察及研究。)這天,難得出了大太陽,是冬日裡基隆少見的完美氣候,可能是老天爺為了歡迎我們這群「基隆俗」來到七堵所釋出的善意吧!
對這裡半生不熟的時候,我說,七堵就像是舊時光的聚寶盆,親自走一遭,才發現這感覺一點不假,而王傑老師就像個說書人,一邊帶我們瀏覽、比對著古地圖,一邊也將「聚寶盆」裡所藏匿的舊時光緩緩道來。
瑞芳礦業鉅子與七堵有關?
懿園於民國43年建成,是瑞芳瑞三煤礦大亨李建興母親白太夫人的陵墓,說到白氏,懿園外的牌樓與白太夫人墓碑旁,都有白崇禧的題字,當年白太夫人藉由與白崇禧是本家這個緣由,成功阻止軍隊進駐瑞芳,也因此建立起兩家熟識的關係。在陵墓外的涼亭石碑上,有許多「歷史課本裡出現過的人物」所留下的簽名字跡,具附近居民的印象描述,當時主持開幕儀式的,還是蔣宋美玲呢!這也不免令人好奇,這位煤礦大亨的家族,為什麼具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又這麼「吃得開」?
李建興(西元1891年生)原於猴硐福興炭礦擔任書記一職,而後屢屢升遷至經理之位,西元1919年,礦場被日商合併,他便憑藉過去的工作經驗,開始從事承包採礦的工作,成功在地方上闖出名號,瑞三煤礦也曾是全台產量最大的煤礦,直至西元1930年,中日戰爭方酣之際,李建興與其兄弟等人突然入了冤獄,也牽連數百員工,甚至有數十名員工被刑求至死,這場終戰前最大的冤獄事件也被稱為「五二七瑞芳事件」,戰後,李家兄弟等人獲釋,李家因這場事件受國民政府另眼看待,便積極投身政治,最終李家後代子孫也曾任省議員、立法委員等,在歷史的脈絡中遊走,了解李家興盛始末後,不免增添幾分傳奇色彩。
面向七星山的風水寶穴
李建興既然原居瑞芳,為何會將母親葬在七堵?在民間傳說中,有一說將李建興發跡的原因歸於「風水寶穴」。據說當年李建興與弟弟欲將父親骨骸送往山中覓地安葬,途中因避雨而誤打誤撞將骨骸放置於「猴探井穴」中,第二天卻發現放置骨骸的地方已被藤蔓覆蓋,請了地理師來鑑定後,地理師說骨骸已安放於風水寶穴,因此兄弟倆不敢更動,最後李家也因礦業闖出一片天。
王傑帶我們在懿園內走逛時提到,他有位朋友是建築師,也曾到訪過懿園,當時那位朋友便說,懿園正面延伸出去,恰好碰到七星山,如果根據這說法,李建興將母親葬於此地應非巧合,而是刻意為之,也一解七堵與瑞芳距離甚遠的疑惑。
舊時宿舍成天然樹屋
七堵最著名的明德山莊,早先是明德國中教職員的宿舍,在成排老舊的紅磚建築上,細看其實可以發現建造工法上的差異有些是紅磚砌成,有些則上了水泥鋪面,屋簷支架的釘子還是依著紅磚縫隙釘上的,想破了頭也想不通,當年怎麼能做到這地步?!現有幾處紅磚屋已被大自然「入侵」,因荒廢而爬滿樹根,儼然成了天然的「樹屋」。
七堵區豐富的歷史脈絡、人文資源及自然景觀,其實正是聚寶盆內的「寶」,不過在現代人求新、求變、求刺激的轉變下,這裡的寶,慢慢被藏匿起來,就像一塊美玉,染上了厚重的泥塵。
近年來,王傑也讓越來越多人認識明德山莊,號召許多「不甘願」的人,對七堵、對舊時光有所嚮往與信念的人,以這裡為據點,用保存之名、行復興之實,希望能讓被藏匿起來的舊時光,重新閃耀。
PHOTO CREDIT: JESSICA LIN , NEIL
*本文同步刊登於微笑台灣網站: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4261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