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看看 » 【台灣文化】基隆的歷史:日本人走後神社去了哪裡—基隆忠烈祠?

【台灣文化】基隆的歷史:日本人走後神社去了哪裡—基隆忠烈祠?

posted in: 看看, 走文化 1

基隆的歷史|基隆歷史景點|基隆日治時期|基隆東岸歷史|基隆歷史建築

你是否對於二戰後日本殖民時期神社的去留感到好奇?神社為何出現在台灣?

在明治維新後,神道教納入了國家管理,在二戰期間,更是出現了以天皇崇拜為中心的國家神道。被視為殖民工作之一的宗教,也就是神道教文化,也隨著日本在二戰殖民地四處設立的神社,逐漸融入了殖民地居民生活中,在戰爭期間,許多殖民地居民,甚至被強迫參與神社的習俗慶典。神社可以說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指標象徵,而在1895-1945年期間被日本統治的台灣,自然可以發現不少神社。

基隆的歷史,神社
基隆神社(kiirun jinja),1937年

二戰後神社何去何從?

二戰後,大部分的神社被國民政府改設為忠烈祠。現今忠烈祠由政府機關管理,用來供奉為中華民國獻身的人民,像是抗日英雄、1911年辛亥革命中的烈士們、協助中華民國軍隊的平民、警察、消防員以及間諜等。

基隆忠烈祠的歷史背景

諸多忠烈祠中,位於基隆市區的基隆忠烈祠,坐落在距離基隆港碼頭往東步行數分鐘即可到達的中正公園入口處。如同其他忠烈祠,基隆忠烈祠也是由基隆日治時期的基隆神社所改建,基隆神社建於1912年,主神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1895)。

身為日本皇室的一員,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明治時期(1868-1912)前往德國深造,歸國後以將軍之姿成為日軍的一分子。在1895率領日軍攻占台灣期間染上瘧疾,隨後病逝於日本。日本政府將其神格化,並設其為台灣大小神社中,主要祭祀之神祇。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基隆忠烈祠講古

基隆忠烈祠的整體空間結構讓人容易聯想到日本神社,在一旁還可以發現日本時代所建的狛犬及石燈籠,但神社主建築在改建後本身的日式特徵則相對較不明顯。

而最令我詫異的是台灣前獨裁者蔣中正的半身像,竟然佇立於神社入口的中央,石柱還上刻著「永懷領袖」的字樣,這樣的雕像在現今台灣社會是非常容易引起爭論的。在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許多蔣中正個人雕像因為其為人詬病的白色恐怖政策而被拆除,我對於如今仍然能在公共場合甚至學校中看到這類雕像感到相當驚訝。而現存的雕像及紀念碑偶爾仍會成為抗議的目標。

 

鑑古而後知今

不只是基隆歷史景點的這個空間反映出台灣不同時期的歷史以及與台灣人民相關的歷史矛盾感讓我覺得有趣,然而1945年後在軍事威權統治之下,除了日本殖民時期所遺留下的種種被系統化的抹除之外,也產了許多新的社會議題。不幸的,至今能沒有簡單或是「正確」的答案及方法去處理這些雕像和其背後蘊藏的傷疤。

讀者們,我邀請你們一同簡短的思考這類型的問題:台灣應如何解決,以及你個人會如何處理蔣中正的雕像。如果你對於台灣人如何詮釋自己的歷史,又或是對於探索基隆有興趣,歡迎瀏覽我們雨都漫步的網站!

 

CTA2 1

Follow 雨都漫步 KeeLung for a walk:
這是一群生活在基隆的青年,熱愛這城市,想將在地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於是用散步旅行,穿梭巷弄、盤桓山階,讓每位來到基隆的人,發掘更深度的基隆 點點細膩而豐富了我們的日常,也讓這些感動,被好好收藏!

  1. 阿浪

    三沙灣那邊中船路底小小的巷子內隱藏者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低調而清寂,我偶爾會去探望。
    很棒的文章,謝謝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