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漁業的興趣,就好比民俗傳統文化表演的音樂一樣漸漸的減少了。更令我嘎然的是,我發現台灣文化與海洋之間所長期存在的關係也漸漸破裂。而外籍漁工比例較高的情況下,他們的工作條件與處境,也應該受到大家的重視。
基隆市與海洋的緊密關係
多年以來基隆與大海有著緊密的連結,這樣的連結自崇拜大自然的原住民文化一直到1700年代日本商人和漁民的到來仍持續存在著。基隆及其周圍的港口一直忙於魚類買賣、拍賣交易。城市中心的崁仔頂魚市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魚市場每天晚上自11點起,一直忙到早上6點左右進行最後一次拍賣爲止。
下雨天時,你會發現大部分的漁船都會在港口停泊著。在這惡劣的天氣裡,讓基隆漁工們都借此機會好好的休息。
基隆漁工|外籍移工為主
但大多數的基隆人都不知道,在魚市場攤位所見的漁民其實並非來自基隆,甚至不是來自台灣;訝異的是,大多數漁民其實都是來自於東南亞國家,例如:印尼和菲律賓。
這點對我來說並不奇怪,因為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選擇到像是台灣等發達國家尋求更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正因如此,漁業也漸漸變得不那麼的具有文化重要性。現在的年輕人更傾向待在舒適的辦公室工作,不會對體力勞動或者技術性貿易的工作感興趣。人們對漁業的興趣,就好比民俗傳統文化表演的音樂一樣漸漸的減少了。更令我驚訝的是,我發現台灣文化與海洋之間所長期存在的關係也漸漸破裂。台灣人已經不再是海上的守護者了。他們將捕撈的工作交給了薪資較低的外籍勞工。我覺得這是台灣本土文化斷裂的問題。
基隆漁工|移工面臨的困境
基隆漁業大部分是由外籍勞工所承擔,而他們的工作量與台灣漁民相同,收到的工資卻比較低。同時這些在基隆推動漁業的外籍漁工是不被允許與其他台灣漁民有著同等的工作條件標準。當我們遇到他們時,他們非常勤奮地在工作。他們有時會長時間工作,甚至一整夜都在捕魚,而船上僅提供他們用水和用電。這是我覺得十分不合理的地方。
基隆漁工|基隆漁工職業工會成立
基隆外籍漁工多數在八斗子漁港與正濱漁港工作,近年來陸續由漁會提供空間讓漁工們能夠使用,像是台灣第一個外籍船員儲物櫃提供漁工擺放貴重物品,避免受海上潮濕影響;或者提供淋浴間和祈禱室,讓漁工在休息之餘能夠有簡單的據點可以維持生活品質,或是從事禱告。但無論如何,在工作條件上仍持續需要改善和關注,2021年基隆漁工職業工會為繼宜蘭漁工職業工會後全台第二個,由外籍漁工組成的職業工會,協助外籍漁工爭取應有的工作權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