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秘境|基隆防空洞|雨天好去處|下雨天旅遊
聊到 防空洞 ,在基隆港繁盛黃金年代成長的基隆人,都會知道三、四處被封閉,隱身在建築物間狹縫中、垃圾雜物後的洞口,充滿神秘感。
「火再往前照一點!」「前面會不會有鬼!?」「搞不好有寶藏喔!」
「哇啊!!!!!鬼來啦!」
「啊啊啊啊啊!」「哇哇哇哇哇!」「哈哈哈很煩耶!每次都這樣!」
如這般深入洞穴探險,然後被朋友驚嚇的故事,是雨都漫步每每針對基隆的防空洞進行訪問時都會聽到的故事。
聊到防空洞,在基隆港繁盛黃金年代成長的基隆人,都會知道三、四處被封閉,隱身在建築物間狹縫中、垃圾雜物後的洞口,充滿神秘感。下雨天來,格外有另一重秘境氣氛。基隆防空洞實際的數量,多得讓人瞠目結舌,管理單位也分散的讓人瞠目結舌。
戰爭要塞與歷史遺跡
這起因於台灣每場國際戰爭中,如清法、乙未、太平洋戰爭等,雨都基隆皆是砲火洗鍊的重點;經歷過日本時代縝密的城市規劃,正式被定位成「要塞堡壘」 ,若未申請或被允許,在基隆舉起相機拍攝便街景已觸犯法律,因此在基隆港周圍有許多砲台防禦設備,防空洞同樣為軍事設備之一。尤以太平洋戰爭間,為避免美軍重點轟炸,開鑿防空洞的數量可能是最密集。
以前這些被設計來躲避烽火的空間,戰爭結束後,轉型變成基隆的孩子們一座座天然的地景遊樂場。
大朋友帶小朋友、小朋友帶小小朋友一起拿著油火把、粉筆蠟燭、燭台,到近代一點是手電筒,不變的是彼此之間手緊扣著,一齊進入未知的黑暗,想像有恐怖、也有美好的,儘管都清楚知道此洞穴的終點會通往哪裡、儘管都知道一定會有人負責「嚇人」,但每每進入防空洞裡都會帶著興奮、緊張的情緒,刺激滿點、屢試不爽。
民國七十年後成長的我們,對防空洞的印象只剩鐵欄杆。小時候坐在往基隆市區的公共汽車上,看見八堵路上一個洞、兩個洞,心裡充滿無限好奇,幻想著那是一處秘密基地,可以藏著無數寶貝,如果防空洞能讓孩子們去規劃使用方式,必定燦爛。
彼時沒有數位影音,塑膠玩具也還未上市,公園建設尚未普遍,要玩得不無聊就要有自己的一套辦法,除了製作油火把、粉筆蠟燭,也要會製作克寧奶粉鐵罐燈籠,女孩們做出許多漂亮的紙燈籠,紅的、黃的、紫的、藍的,加上流蘇、玻璃珠,把繽紛美好拿在手上,不就是現代要價不斐的創意手作體驗嗎?
巷弄中的基隆遊樂園
基隆山多、階梯多、雨水多的地理景觀就是一個巨大的遊樂園,階梯地景造就基隆人的好腿力,走得習慣便不覺疲憊。而樓梯、騎樓、巷子和行走其中的大人,對孩子而言,就像是一座會變化的迷宮,隨處亂竄奔跑,反正轉彎繞行多次,均可回到出發點,遊戲中當鬼的同學跑得累噓噓時,就回到原點等人回來,不費力氣就可捕獲其他人。在騎樓下或各式有遮雨棚的天橋和委託行,也都是雨天好去處。
山坡地一層、一層順著丘陵等高線平行排列的房子,你家門前、我家門前都是遊戲沙坑,家裡椅子擺出來,就形成社區的客廳,里民間相互關心聊天、情感緊密。
從基隆港東岸望向西岸,或從西岸望向東岸,或從海洋廣場環顧基隆港,皆可見層層房屋、緊密堆疊,看似無聊,親身進入探險後,才知道處處都是驚喜。過去,在房子不超過兩層樓,河流還未覆蓋時,隨便登上東、西兩岸一處階梯,皆可見基隆港船隻水洩不通、絡繹繁華,這對老基隆人是唾手可得的風景。
除了防空洞還有天然海蝕洞
或許會發現一棟使用TR紅磚 建造的舊房子,及雅致的鬱金香鐵窗;又可能進入天然的海蝕洞穴─仙洞,欣賞大自然創作的藝術;或者登上制高點,發現絕色的港埠風華。對了,在基隆不難發現,山巷裡每一段階梯,都有貓咪相伴。(延伸閱讀:【雨傘人帶路】和平島:見證時光推移的台灣離島】)
若住基隆海邊,最期待颱風過後,沙灘上都會是閃閃發亮的寶物,玻璃珠、五顏六色玻璃罐、奇形怪狀的漂流木,加入絲絲想像、點點創意,就會是最棒的玩具。
在黃金年代成長的老基隆人,提到幼時生活的豐富,眼神中漾起興奮,對基隆是充滿想像且機會無限的;對比年輕一輩的我們,成長時都急於逃離基隆,帶著憂鬱且不再改變的眼光看待這座城市。
長大後,到外地闖蕩過,重新檢視雨都,漸漸深入認識這座山、海環繞的城市,那些「理所當然」的景色,轉化成「留連忘返」的驚豔。如此感受,像過去基隆人回憶天然地景遊樂場玩樂的心境一般,快樂難忘。(延伸閱讀:【基隆吃起來】台灣小吃:10個拜訪基隆的理由)
本文內容同步刊登於微笑台灣網站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