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曾是北台灣的重要戰場,這個港口送往迎來諸多侵略者與統治者,典雅的古建築多半無法在歷史戰火或統治者的改朝換代中倖存,倒是用來攻擊進港的船隻、 雄踞基隆港周邊山頭的砲台的殘缺身軀仍可以被找到,今天他們的原有功能已不復在,對旅人來說他卻是絕佳的觀景點,登高看不一樣的港口,不一樣的海岸線。
基隆最小砲台 – 白米甕砲台
白米甕砲台 雖是基隆四大砲台之中最小的砲台,卻有著欣賞海景與港景的絕佳景點(就在砲台旁的小山徑最高處)。砲台位於基隆港西側出入口位置,過去負責監控基隆外港區,也就是現在的太白社區,過去則被稱為「荷蘭城 」。荷蘭城名稱的由來是曾經在西班牙和荷蘭短暫的佔領期間,這裡就是當時的堡壘。
白米甕砲台現在的模樣為日本時代(1904年)時整建而來。若你是對軍事史有興趣的人,絕不可錯過這個景點,雖然軍事設備已不復見,但是這裡依舊可以欣賞到20世紀典型設有觀景台的堡壘砲台、火藥庫等等,來到這裡就彷彿進行了一趟時光之旅。白米甕砲台的種種特色也因此成為台灣相當著名的拍戲場景。
白米甕周邊|協和火力發電廠
這裡同時也是基隆人童年時的郊遊地點,砲台左邊有三根協和火力發電廠的大煙囪,被戲稱為「巨人的大煙斗」,而一字排開的圓弧型砲座則是巨人的御用便所,是不是很像呢?面對大煙斗躺在便所上看夕陽讓所有煩惱都放空吧。
白米甕砲台附近景點|佛手洞、聖安宮
白米甕砲台附近亦有許多值得到訪的廟宇景點,像是佛手洞、基隆聖安宮。佛手洞是天然的海蝕洞穴,19世紀下半葉這裡曾是一座佛寺,石壁上刻有許多歷史佛像。關於這間寺廟建在洞穴之中的由來,可能是因為在道教中,道士會隱居在洞穴裡獲得覺悟的關係。基隆聖安宮僅有50年的歷史,但依舊是相當重要的一間廟,供奉媽祖。
白米甕砲台步道|基隆燈塔
基隆燈塔座落在延伸如手指般的地方、大家俗稱的「萬人堆鼻」上。沿著新建的白米甕步道即可走到基隆燈塔。
基隆燈塔是屬於台灣燈塔施工的第二波,由日本人建於1899年,並於1900年啟用,這座柱狀、白磚的信號燈,是基隆最老的燈塔。從原始的煤油燈,到1913年換成乙炔燈,又在1932年電氣化。
在此期間,在基隆港發展成最重要的港口,疏導了萬人鼻堆附近的水,造出足夠深的船舶位置讓貨櫃船能夠靠港。基隆燈塔則照亮了當時因為不足以應付入港船隻交通而開發的西岸碼頭水域。
具有一定高度的基隆燈塔雖未開放參觀,但仍不妨礙它成為拍攝海景和基隆西岸碼頭貨櫃的絕佳選擇之一!
白米甕砲台交通:可搭乘市公車301路線前往
本文作者:Firen Wolf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