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看看 » 【基隆秘境】 基隆歷史建築—許梓桑古厝 : 基隆一代仕紳宅邸  大隱於市的歷史見證

【基隆秘境】 基隆歷史建築—許梓桑古厝 : 基隆一代仕紳宅邸  大隱於市的歷史見證

posted in: 看看 0

基隆景點|基隆歷史建築|基隆文化資產|基隆在地文化

探索基隆被遺棄的角落

 

許梓桑
許梓桑(1874-1945),台灣政治家、商人及詩社資助者

基隆近年被大家所熟知的樣貌,是一座「被遺棄的城市」,而這座城市當中被遺落的一角,則是許梓桑過往的住所,目前位在基隆有名的廟口夜市後方較高地勢之上。許氏(1874-1945)在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5)曾是一名商人,以及基隆、台北重要的在地政治人物,甚至是詩社資助者。他曾在1910到1920年間,在基隆擔任台北廳基隆區區長一職(註1),而其住所則在1931年建造。若把許梓桑名字的發音以台語來唸,且對應到這間房子的稱呼,就會是大家所知的「許梓桑(Khóo Tsú-song)古厝」。

在日本殖民期間,基隆是台灣當時的第四大城市,也是北台灣最主要的貿易中心,當時的基隆的營運狀況,比例上可是佔據了台灣對外約一半的貿易額。更因為從基隆到日本的運輸航線,許多日本人搬遷到基隆定居,所以大約到殖民時期的晚期,基隆市人口將近有四分之一是來自於日本。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乎所有在台灣的日本住民的財產都被沒收,並且被強制遣返回日本。

 

「許梓桑古厝」的建築樣態

這座被人們棄置的基隆特色建築,其大多數的建材是來自於當地製造的紅磚,代表了台灣從晚清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典型的傳統建築樣貌。雖然這棟房子較高的樓層是以台灣傳統風格設計建造,如同我們仍在許多台灣廟宇可以看到,但是基本上整棟的基礎計畫可以發現是用西式理念打底,甚至我們能找到新巴洛克風的裝飾在裡頭!而西式建築風格的理念,讓人猛然想起日本人所建造的以西式建築為模型的殖民行政建築,不過也因為獨特的磚頭建築又摻雜典型的台灣建築。這座建築因而成為東、西方文化在建築風格殊異的交錯下形成有趣的基隆文化資產。

基隆歷史建築,許梓桑古厝
從前方視角看棄置的許梓桑古厝

 

獨樹一幟的磁磚畫

前往許梓桑古厝的路上,也會找到許多磁磚繪畫,內容描繪著古厝和其他基隆的景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繪畫裡中式書法的字體,非常特殊,因為這是屬於德國尖角體(Fraktur),一種德國歌德體的寫法之一。

磁磚畫
前往許梓桑古厝路上的磁磚畫之一

 

為什麼「許梓桑古厝」被遺落在歷史洪流中?

防空洞
防空洞的入口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基隆遭受美國空軍的猛烈轟炸,許梓桑一家離開原先住處,轉往尋找台灣其他能夠生活、受保護的地方。在住處的附近也會找到另一個被棄置的場所:一座當時建造的防空洞,不過目前仍然是無法進入的。

在戰爭結束後,古厝經歷了許多不同家庭和避難者的躲藏與居住所,但因為產權不明,導致近幾十年因為無人居住、管理而漸漸風化。即便2004年許梓桑古厝被認為國家文化資產,卻仍然沒有著手進行修復。如果想前往參觀,對於任何來到基隆的遊客來說,只要有管道還是可以輕鬆找到古厝地點。

近年來,許梓桑古厝經過整理,成為熱門的基隆景點之一,在天氣不錯的週末,可以規畫基隆古蹟一日遊,探索這些重新現世的基隆歷史建築!

 

註1  資料來源: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原文作者:Wolfgang

譯者:Kuan Hsuan

CTA2 1

Follow Kuanhsuan:
過往熟悉的基隆只在離家不遠的方寸之地,以及清晨和夜晚通勤才聞到的海的味道;踏入研究所後才發現自己從未研究過基隆的過去。希望能夠爬梳基隆歷史、翻譯不同外國友人視角,呈現基隆的前世今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