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PART I】
全台第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厲害在哪裡?繼續下一張圖告訴你。
雞籠中元祭共有15項科儀,包含:起燈腳、開龕門、異國靈情、送燈獻敬、豎燈篙、開燈放彩、迎斗燈、發表放榜、水燈頭繞境、放水燈、中元普度、送大士爺、跳鍾馗、關龕門、交接手爐。從農曆七月開始,耗時一整個月,將每一項科儀做好做滿。
中元節是農曆七月十五,但普度的時間可沒有限制,想什麼時候普、就什麼時候普,來到基隆可以看見從月頭到月尾,街頭巷尾天天都有人擺出桌子燒香拜拜。
你們知道為什麼桌前要放臉盆毛巾跟牙刷嗎?
普度不只是公部門及廟宇會辦,會舉凡宗親會、公司行號、地方社團,就連一般住宅社區也會自辦普度,甚至還會殺豬公,均分給每一戶有「贊普」的人家。
圖為基隆市公車處的普度。
除了以上三最,還有一種最狂的就是自己辦普度!每到中元時節,在地方上有名望、有經濟地位的家族,就會自己辦起普度,以前的「市場口」(現官道位置)每年中元節都會擺出數張長桌進行自家普度,還會炊粿、準備白米跟煤炭,供居住在附近的碼頭工人領取,這麼強大的財力跟行動力,時至今日真的難以想像。
就算是自家辦的普度也絕不馬虎,該放上桌的一樣也不少,用澎湃的祭品跟滿滿的誠意供奉好兄弟。仔細看看,桌上有薑跟鹽,代表什麼意思呢?
【揭密PART II】
PART2要來介紹地表最強在地社群!繼續下一張圖看下去。
一般來說,我們經常會以為地方上的大型祭典為公部門所舉辦,但雞籠中元祭完全是由民間團體(宗親會)自發性舉辦,擁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
輪值主普的姓氏宗親共15組,年年由不同姓氏宗親主普,彼此間多少有相互較勁意味,為了讓宗親們臉上有光,再怎麼樣都要出錢出力把中元祭辦到好。
不過,高齡化、缺乏年輕人投入也是宗親會正在面臨的一大困境,尤其是15年才會輪到一次主普,有很多祭典相關的細節早已不熟悉,在文化傳承上是一項亟待解決的難題。
農曆7/13迎斗燈,以旭川河為界,北管樂曲縈繞市區,福祿派、西皮派拼得用力!在比拼同時也不忘尊重彼此,到了對方的地盤,腳步停下、原地踏步,將「領路權」歸還,是一場精彩的紳士拼陣。
宗親會不只會一起舉辦中元祭典,成員間也有緊密連結,是一種相當完善的組織,甚至會提供宗族福利、發放獎學金、供奉主神團拜、定期聚會聯繫感情⋯⋯等。不愧是地表最強在地社群!
圖/許姓宗親會提供